科技推进文明 创新成就梦想 品牌创造未来

多央娜姆委员支持建设成都新型城镇化试点

时间:2014年03月07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

多央娜姆委员:支持建设成都新型城镇化试点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多央娜姆建议支持成都等城市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伴随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有:土地的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的城镇化;大量的农民工徘徊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未能真正融入城市,带来了一系列了农民工社保、医疗、子女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等系列问题;随着土地资源的减少、土地成本的增加、地方政府债务的增长,以地方土地财政为依托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方式也难以为继;人口流出地与人口流入地之间成本和利益的分摊问题也日渐突出;许多大城市出现了人口过度集中、房价高涨、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诸多“城市病”。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以及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政制度、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等体制机制密切相关。要解决这些问题,确保新型城镇化达到预期目标,必须突破上述体制机制的束缚,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面临着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限制。而且,社会各界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认识和看法也不尽一致,迫切需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开展改革试点,通过试点探索破解难点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并凝聚共识,形成具有普遍意义、能够在全国推广的措施和办法。
  
多央娜姆委员认为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以破解“三农”问题为突破口,以统筹城乡的思路推进城镇化建设,率先在全国将城市和农村作为整体进行一元规划、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全域成都的统一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民在市域范围自由迁徙,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壁垒;推动交通、通信、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整体提升并向农村延伸,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成都近年来大力实施“五大兴市战略”,构建了由1个特大中心城市、7个卫星城、6个区域中心城、10个小城市、169个特色镇、约2800个农村新型社区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53.7%提升至2012年的68.4%。成都的城镇化建设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推进的,具体做法和发展目标与新型城镇是基本一致的。这些对成都下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多央娜姆委员说,成都区域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在中西部大城市中具有代表性。全市常住人口1417.9万人,户籍人口1173.4万人,其中中心城区建成区常住人口约670万,正由城镇化加速期向成熟期过渡。中心城市首位额度过高,缺乏大城市,中小城市发育不足。城市各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明显是三个层次,中心城区类似沿海地区,城镇化率达96.7%;近郊区类似中部,城镇化率为49.8%;远郊区是典型西部,城镇化率只有34.3%。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在城市建成区快速扩张的同时,城市拓展区居民入住率低。人口分布不合理,中心城区聚集了超过50%的人口,近远郊城镇人口吸纳能力明显不足。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土地资源日益稀缺,水、电、气等供给紧张,水、大气等环境质量不容乐观等。此外,市外转移人口融入和市民化成本分摊问题、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问题、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等都具有代表性。
  
多央娜姆委员强调,统筹城乡发展与“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是基本一致的。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试点中有助于深化和完善综合配套改革,完善统筹城镇发展的举措,为以统筹城乡的思路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借鉴和经验。成都在全国率先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了农村产权登记工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创新宅基地有偿腾退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开展试点可以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集约利用土地、确保土地保障提供借鉴和经验。成都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改革,开展试点有助于探索和深化改革,为全国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出一条路子。
  
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近年来吸纳了大量市外和省外人口,目前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达245万人左右。开展试点,可以为建立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土地指标与人口流入流出挂钩的利益及成本分摊机制提供借鉴和经验。成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将大力培育和发展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以疏解中心城市人口,吸纳人口转移,而且正在开展中小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可以为改革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提供借鉴和经验。
  
此外,还可以在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摊机制、“城市病”治理、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建立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为全国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经验。


( 责编/郝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