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复生委员加快科技成果“立地”

时间:2013年03月15日信息来源:不详 点击: 字体:

  从事科研和科技管理工作多年,连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的重庆市科委副主任、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潘复生对于我国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感触颇多。“科技界一直强调科技工作要‘顶天立地’。客观而言,近年来,‘顶天’工作做得不错,我国在越来越多的科技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但‘立地’工作,即成果的转化仍然效果不明显。”

  一份由清华、复旦等国内20所高校联合完成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表明,我国高校虽然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项到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就是说有90%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仍然停留在实验室,没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得到成功应用,投入到这些科研项目上的资金、人力最后都变成了厚厚的论文纸稿。技术成果的浪费已成为全社会最大的浪费之一。

  近年来,我国科技经费投入以每年20%左右的比例增长,年投入额达到4600多亿元,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有3万多项。尽管我国近年来建立了很多信息平台、中介机构、协同创新中心、工程中心及产学研联盟,但成果多、转化难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成果的转化仍停留在“政府积极号召,社会普遍需求,供需难以对接”的阶段。

  潘复生认为,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供需双方对科技成果这一以知识产权形态为特征的“商品”,在价值认识与理解方面有明显差距。另一方面,技术成果自身有缺陷,不能满足需求方要求。客观而言,高校和研究所的大多数科技成果在先进性、实用性、成熟性、商业价值性(经济性)方面很难同时具备,特别是“成熟性”还有差距。部分大企业由于资金雄厚和领导重视,可能回看中若干不成熟的成果,自己进行二次开发和中试,但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一般不敢去开发和应用不成熟的成果,因为一旦失败企业就可能面临破产。

  因此,潘复生委员提出一定要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搭建“成果转化综合平台”。“尽管目前已有成果转化平台,如工程中心、产学研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等,但或功能单一,如工程中心无融资功能;或过于分散,只追求形式和政府支持,无法落实效果。,缺乏高科技转化平台,就好比粮食加工成面包需要加工房,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也需要技术厨房。”潘复生对此颇为遗憾。

  他建议,建立由产业部门牵头的全国成果转化政策与资金协调委员会。发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做法,统一考虑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需求和利益,确定集技术评估交易、科技融资、技术中试于一体的“国家级成果转化综合平台”建设规划,落实相关政策和资金,把财政科技经费向第二阶段(二次开发和中试)重点倾斜。

  潘复生提出,应按照国家重点产业布局,在相应地区试点建立“国家级中试转化工厂”或“国家级成果转化综合平台”,设立相应的国家中试转化基金,将各级政府支持的且一年内未转化的重大科研项目成果纳入“工厂”或“平台”,集中中试和转化。

( 责编/责编史文学 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