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4-03

关键词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新型举国体制 / 原始创新 / 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文/本刊全国“两会”采编组

2024年03月23日

屏幕截图 2024-04-23 112912.png




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创新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完善国家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发挥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用结合,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加强健康、养老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揭榜挂帅”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举措。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屏幕截图 2024-04-23 135103.png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让科技创新根植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土壤,培育构建促进可持续增长的新动力引擎。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高质量发展成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要求。纵观人类发展史,科技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做好“动力引擎”、当好“开路先锋”,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筋健骨”、注入强大动力。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供给体系规模和水平,推动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释放和创造新的巨大需求,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持续性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地位和能级,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赢得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权。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着力点、主要支撑体系和新的成长空间,才能牢牢依靠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驱动实现“内涵型”增长,将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扎实落地。


屏幕截图 2024-04-23 135123.png




新型举国体制之“新”体现在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既继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优势,又强化党领导下的国家科技动员,同时还尊重并发挥好市场配置技术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新型举国体制不仅具备举国体制的共性优势,还具有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协同发力、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的协同优势。新型举国体制更加注重原创性和引领性,更加注重自主可控和自立自强的创新体制。

新型举国体制是实现重大科技创新突破的需要。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通常需要多部门协同攻关重要大型设备、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关键工艺等,由此获得的突破性成果往往能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生态环境等产生举足轻重的深远影响。这样的重大科技创新不是某一所高校或科研院所能够独立承担的,而是在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导向作用基础上,以解决国家急需的“卡脖子”问题为目标,规划国家战略科技领域长远的整体布局,完善国家科技领导机制,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形成合力,加强各科技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指导和协调各部门的重大科技活动。

实施新型举国体制需要完善的组织模式。在组织管理方面,需要发挥有为政府的协同指导作用,确保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动摇,同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攻关的独特作用,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


屏幕截图 2024-04-23 135139.png




原始创新,意为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

与一般的科技创新不同,原始性创新具有其独特内涵的影响因素,我们将之分为内外两类因素。内在因素有原始积累、核心人物、团队协作、原创技巧、科研兴趣,外在因素包括创新氛围、激励机制等。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过程,是一种累积的知识传统。基础研究强调科学积累,即一种“链” 的概念,因为基础研究正是在这种“链”状的渐进积累基础上的一种飞跃,一种变革。科学积累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科学能力基础的积累,由国家现有的科学人才、研究经费、图书情报、仪器设备等有形因素和科学体制、科研管理、科研环境等无形因素综合形成,对一个国家的科学创新能力起着基本的制约作用,体现了社会的整体科学能力。二是基础研究人才的积累,指合理的数量及结构基础研究人才“链”状积累。三是学术传统的积累,学术需要传统,它可以使年轻人知道哪个问题值得研究,哪个方面有发展前途,对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至关重要。四是学术思想或知识的积累,任何原创性的思想都是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五是个体的积累,包括科研人员个人经验或经历的积累,也包括个人家族知识基因的遗传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接代积累,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有原创性贡献的科学家的“天赋”,体现在他们对前辈的价值理念、治学态度、研究方法以及思维习惯的潜移默化的继承上。


屏幕截图 2024-04-23 135152.png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能够使创新活动贴近生产一线,使创新成果直面市场需求。

通过构建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一是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技型骨干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世界一流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快培育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优质企业;二是优化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促使企业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担当,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提升对中小企业、高校院所的资源、技术、资金支撑能力;四是利用科技型中小企业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特征,瞄准所属细分领域加大创新投入,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健全以企业为主导的科研组织模式。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关键要靠科技创新的力量,不断推动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积极探索产学研融合新范式,从高校院所牵头主导的产学研合作范式向企业主导转移,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同时,构筑以龙头企业为牵引、高校院所广泛参与的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群,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在人才培养方面,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培育、评价和流动机制。通过引企入校、产教联合等模式,构建以岗位类型为基础、以能力标准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用好“跨界人才”,破除“创新孤岛”。

完善以企业为核心的服务保障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也需要加强政府引导,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作用。一方面,研究制定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以政策红利撬动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屏幕截图 2024-04-23 14010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