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4-03

生物医药创新发展 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文/本刊全国“两会”采编组

2024年03月22日

屏幕截图 2024-04-22 160055.png屏幕截图 2024-04-22 160105.png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体现了对民营企业的深切关怀,还明确指出了我们面临的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路径,让我们充满信心。”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告诉本刊记者,“报告在科技领域笔墨比较多,特别是提到了生物医药,作为这一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感到非常兴奋,信心倍增。”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校堃提交了有关科技创新、教育、医疗卫生领域的多份建议。其中,《关于坚持系统观念持续打造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生态的建议》引发了广泛关注。

李校堃认为,高端基因药物的研发、生产、市场推广等,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支撑发展,生物医药领域生态体系的打造,也是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完善的系统可以有效促进人才链、研发链、生产链、销售链协同可持续发展。

过去几十年,我国持续重视高新技术的发展,已经在生物医药领域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李校堃认为,当前在我国打造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生态有三个优势:我国有巨大的应用场景,有很大的消费需求;在人才、平台和创新水平上,不断与发达国家拉近距离,甚至在某些点上有所超越;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全盘统筹的大数据应用可以赋能生物医药的发展。

李校堃建议,从人才链、研发链、产业链、销售链四个方面入手,打造生物医药的创新发展生态。

首先是人才链。“为了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等,这些人才工程甄选了一批科技人才。但是在这些人才工程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优化。”李校堃建议,生物医药产品从研究到产业化,有的需要10年甚至20年,整个过程不断会遇到新问题,需要技术人员解决,“所以我认为应该适当鼓励技术人员入股,和投资人捆绑发展。”

其次是研发链。“这些年,各部委、各省建设了很多实验室,这些平台需要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建立联盟,发挥各实验室的特长,协同攻关,参与国际竞争。一个实验室单打独斗很难有国际竞争的优势。”李校堃说。

再者是产业链。李校堃认为,产业发展过程中会有过剩产能,这就需要进行资源优化,比如建立定制研发生产机构(CDMO)的公共生产平台,但是这需要跨省的药监局给予更开放的政策,促进生产资源的合理布局。

最后是销售链。市场相关政策的合理制定,可以使优质产品更好地进入市场;企业收入越高,科研投入就会越大,投资人的信心也会越来越足,从而进入良性循环。“我国有巨大的医疗市场,应考虑为我们长期研制的高科技产品、一类新药和国际创新的医疗器械给予政策支持,让它们在进入市场流通中获得更多的优惠。”李校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