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4-03

整治食品安全谣言是一项长期工程

文/本刊全国“两会”采编组

2024年03月22日

屏幕截图 2024-04-22 155904.png屏幕截图 2024-04-22 155917.png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十大垃圾食品名单、方便面24小时不消化、喝牛奶致癌、食品添加剂有害等食品安全谣言隔段时间就会出现,虽经屡屡辟谣,仍有人深信不疑。这一现象说明我们整治食品安全谣言的力度还不够,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持续地向公众进行食品科普。因此,我建议,强化食品安全谣言整治力度,塑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再次聚焦于食品安全领域,提交了相关提案。

近两年,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屡禁不止,部分别有用心者,利用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不了解和焦虑心理,恶意造谣、谋取个人利益,动摇公众的食品安全信心,滋生不满情绪。这种情况既不利于我国食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孙宝国说:“对于食品安全谣言,需要快速、反复地破解,更要自信、有技巧地讲好食品与科学、食品与文化的故事,传播正能量,为食品产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

孙宝国分析,目前我国食品安全谣言呈现出两个特点:首先,关于食品安全的固有认知误区被反复炒作,虽多次辟谣,但是每次出现都会引起公众的恐慌。这些认知性误区谣言的传播范围广、迷惑性强、群众接受度高,且偶有外力持续推波助澜。

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食品产业也在与时俱进,但是部分谣言利用技术进步与公众认知延后的信息差“以偏概全”,歪曲信息。又或者在食品科普不到位的情况下,公众对于某些“新兴技术”产生了误解或误读,导致谣言泛滥。

孙宝国以预制菜进行举例,他说:“预制菜从厨房到产业化,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是先行者。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的菜肴都是预制菜。202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恰逢其时。预制菜产业化是社会快节奏发展、多样化消费、乡村振兴和食品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预制菜产业化同样遇到诸多‘成长的烦恼’。尤其是出现对其不科学、不客观的报道时,舆情走向没有回归理性,反而‘以偏概全’,使得行业与消费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愈发加重。”

针对食品安全谣言的这些特点,孙宝国从政府、社会等角度出发,提出了多条建议,他建议由国务院食安办牵头,协调多部门,加大对顽固谣言的科普宣贯力度;加大对不实信息、谣言的清理整治力度;探索建立多部门协同的谣言治理体系。此外,孙宝国认为,食品安全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他说:“中华民族有独特的饮食文化和饮食结构,我们要率先研究、推进食品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创新来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促进传统食品生产现代化;要依靠科技创新把经验变成科学,把手艺变成工艺,把人工操作变成智能控制,食品产业的现代化才会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