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安徽省安徽大学商学院 李奉书 席奇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宋娜婷
2025年08月11日
摘 要:本文基于“政策赋能-产业链协同-生态构建”三维分析框架,系统探究自贸试验区赋能未来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1)政策赋能层面,自贸试验区通过金融开放创新、人才自由流动与产业精准扶持等制度供给,构建未来产业发展基础性支撑体系;(2)产业链协同层面,以龙头企业为链主、创新平台为枢纽、产学研联盟为载体的协同网络,有效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3)生态构建层面,制度创新迭代、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与国际规则对接的三维互动,形成“政策-技术-市场”共生演进的生态系统。本研究不仅拓展了智能时代背景下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在特殊经济功能区情境下的应用边界,更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培育未来产业竞争优势提供了制度设计启示。
关键词:智能时代;自贸试验区;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格局加速重塑和智能时代全面来临的双重背景下,未来产业作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塑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驱动力,正经历着由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集群的深刻重塑。如何把握智能时代机遇推动其创新发展成为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传统要素(如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对未来产业发展的影响,未能充分揭示智能时代背景下技术-制度-生态协同赋能的非线性作用机制。本文基于智能技术演进与制度创新理论的交叉视角,系统阐释自贸试验区如何通过“政策适配性供给—产业链智能化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三重赋能机制,破解未来产业在智能化转型中的“卡脖子”困境与“场景落地”难题,从而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产业创新范式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启示。
二、自贸试验区为未来产业构筑政策基石
(一)金融政策—智能技术赋能的动态适配机制
自贸试验区通过构建“风险-收益-创新”三维动态平衡的金融政策体系,为未来产业提供智能化制度供给。自贸试验区通过构建智能技术赋能的金融创新体系,实现资金配置效率与风险防控的动态平衡。针对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领域,自贸试验区创新性地实施“算法专利税收抵免”等新型税收优惠政策,降低智能技术创新的制度性成本[1]。在监管创新上,针对AI医疗、自动驾驶等未来产业,建立监管科技试验机制,通过机器学习实时监测金融风险,实现创新包容与风险防控的智能平衡。
(二)人才政策——汇聚全球智慧动能
在人才引进方面,自贸试验区试点智慧人才服务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符合特定条件的高端和紧缺人才实施落户“零门槛”政策,降低人才流动的制度障碍,拓宽人才引进渠道[2]。在人才培养合作方面,针对未来产业需求,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平台,与头部企业共建人工智能学院、区块链实验室等新型人才培养载体。在人才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上,自贸试验区积极融入全球人才竞争,重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总之,自贸区形成了“引进-培育-发展”的全周期人才生态。
(三)产业政策——集群创新发展的规划蓝图
自贸区运用工业互联网平台采集产业链实时数据,利用智能技术诊断预测,并科学布局智能计算中心等专业化设施。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上,自贸试验区紧扣国家战略需求,重点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领域,建立动态调整的产业指导目录,实施差异化准入政策,引导创新要素向重点领域精准流动,实现产业集群化[3]。在推动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上,自贸试验区创新体制机制,支持组建由龙头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促进跨领域技术融合与成果转化。
三、自贸试验区为未来产业链发展赋能
(一)龙头企业——产业升级的示范先锋
龙头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有效整合上下游企业创新资源,形成协同研发网络[4]。其智能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了从原材料采购到终端销售的全流程优化,显著提升产业链运行效率。自贸试验区通过提供数据开放共享、算力支持等政策配套,进一步强化了龙头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引领作用。这种“技术引领-生态协同-政策支持”的互动机制,为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持续动能。
(二)创新平台——资源汇聚的创新枢纽
一方面,在智能时代背景下,高校和研究机构通过平台输出理论创新成果,企业则加速技术转化应用,形成知识创造与价值实现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试验区通过区块链技术的跨区域资源协同网络,实现了研发数据、算力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智能匹配与高效流通。智能实验室、云端协作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更构建了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数字化创新生态。这种“技术融合-要素协同-生态构建”的平台化发展模式,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字化支撑。
(三)创新联合体——产学研用融合的创新引擎
创新联合体作为未来产业链发展的有力组织形式,在自贸试验区的创新生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极大地促进了未来产业发展。企业提出技术需求,科研机构开展定向研发,金融机构提供全程支持,中介服务促进成果转化,形成了权责明确、风险共担的协同机制。在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创新联合体通过灵活的知识产权安排和风险分担机制,大大提高了核心技术突破的成功率。自贸试验区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为创新联合体提供制度保障。这种“需求牵引-多元协同-制度保障”的组织创新,不仅提高了创新效率,更为未来产业现代化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四、自贸试验区为未来产业构建发展生态
(一)创新制度——自贸试验区创新生态的构建基石
自贸试验区通过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人才政策-知识产权保护”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重点建设智能计算中心、工业互联网创新基地等数字化平台,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创新资源的智能匹配与优化配置。在人才政策方面,自贸区推出数字人才专项政策,为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专家提供定制化服务,包括智能审批通道和跨境数据流动便利,吸引全球顶尖创新人才集聚。同时,建立基于区块链的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实现从专利申报到侵权监测的智能化管理。
(二)产业升级——自贸试验区国际拓展的核心动力
自贸试验区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协同-绿色发展”的产业融合推进模式,构建未来产业国际竞争力。在技术创新层面,运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对未来产业链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跨越,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产业集群。在产业协同层面,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产业链协同系统,打破数据孤岛,实现研发、生产、销售全流程的智能协同与产业链运行效率提升。同时,自贸试验区着力打造绿色智能工厂,通过物联网技术优化能源管理系统,推动未来产业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五、自贸试验区引领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的策略建议
(一)深化政策创新,夯实智能时代产业发展根基
自贸试验区应构建“金融-人才-产业”三位一体的智能化政策体系,为未来产业提供系统性支撑。在金融领域,重点推进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和智能投融资平台,为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企业提供数字化金融服务。在人才政策领域,实施“数字菁英”计划,配套建设智能化人才服务平台,优化顶尖人才在人工智能、生物信息等领域的准入机制。产业政策上,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动态评估系统,通过实时监测产业发展态势,实现政策支持的精准匹配与动态调整,形成政策供给与未来产业需求的智能响应机制。
(二)构建智能创新生态,激发未来产业创新活力
自贸试验区需着力打造“基础设施-主体协同-机制保障”的未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重点建设智能计算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为创新活动提供基础性算力支撑。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跨领域AI创新联合体,通过“云上实验室”等虚拟研发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协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专利大数据平台,实现技术需求与供给的智能匹配。设立智能技术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具有颠覆性潜力的前沿技术研发。同时建立创新容错机制,对人工智能等高风险领域研发给予政策包容。
(三)推动智能化升级,优化未来产业发展生态
自贸试验区应实施“技术赋能-业态创新-绿色发展”的未来产业升级路径。全面推进产业链智能化改造,支持企业建设数字孪生工厂,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建立未来产业大脑平台,实现产业链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智能调度。重点培育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新兴业态,打造智能技术应用场景示范区。推进绿色智慧园区建设,应用能源物联网管理系统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四)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全球竞争力
自贸试验区需要构建“数据流动-标准制定-平台建设”的国际合作体系。建设安全可控的国际数据专用通道,便利科研数据跨境有序流动。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提升规则话语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产业峰会平台,促进全球创新资源对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构建全球化创新网络。优化外籍专家工作许可程序,试点跨境远程办公签证等便利化措施。
参考文献
[1]刘东强.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J].金融论坛,2019,24(07):40-45.
[2]邓富华,张永山,姜玉梅,等.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多维审视与深化路径[J].国际贸易,2019,(07):51-59.
[3]刘建平.自贸试验区设立对我国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06):111-117.
[4]赵丽仪,董宇轩,葛晶,等.专精特新企业螺旋式高质量成长机理研究——产业链双向赋能视角的双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2025,46(1): 1-16.
责编 / 马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