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5-08

澳门科创多元突破 大湾区协同发展新机遇---《科技创新与品牌》独家对话崔世平

文/本刊记者 郑茂典

2025年08月09日

屏幕截图 2025-10-09 151207.png

屏幕截图 2025-10-09 151439.png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与“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实施的背景下,澳门作为连接内地与国际的重要枢纽,其科技创新力量正日益凸显。本刊记者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澳门大学校董会成员、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会长崔世平,深入探寻澳门科创发展的独特路径。

从回归后迅猛崛起的四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到在集成电路、航天科学等领域的国际突破;从推动产学研融合的务实举措,到依托中葡平台拓展的全球合作空间,崔世平会长以亲身经历勾勒出澳门科创的多元图景。他既点明了澳门在科研基础与国际合作中的优势,也不讳言产业转化的短板,更对大湾区青年科技工作者寄予了跨界创新、扎根实干的殷切期望。

此次访谈不仅展现了澳门科创的“突围之道”,更揭示了大湾区协同发展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深层逻辑,为理解区域科技融合提供了鲜活样本。


记者:您身兼全国人大代表、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会长等多个重要角色,这些角色之间是如何相辅相成的?又是什么契机促使您投身科技事业和城市规划事业的?

崔世平:其实这一切都有迹可循。我从小受父亲影响较深,他从事工程相关工作,所以我对工科自然而然有了倾向。进入工作岗位后,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也逐渐意识到需要更广阔的平台推动澳门科技发展,于是发起成立了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

从社会角色的递进来看,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我曾担任广州市青联委员、广州市政协委员,之后又担任广东省政协委员,最终有机会成为全国人大代表。这些经历让我能从不同层面了解社会需求。在地方履职时,能更贴近基层,知道科技和城市规划在民生层面的痛点;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又能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思考澳门的定位;而作为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会长,则能直接链接本地科技界,推动具体项目落地。这几个角色其实是相互支撑的——政策思考能指导协会工作方向,基层实践又能为履职提供鲜活案例,最终都指向一个目标:让科技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


记者:总书记在澳门考察时曾提出,澳门要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把握“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其中科技创新是重要合作领域。您认为澳门近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有哪些突破?与国际或大湾区其他城市相比,有哪些独特优势和短板?

崔世平:澳门的科技创新发展,在回归后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尤其在一些细分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这主要体现在四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成果上。

第一个是中药机制与质量全国重点实验室,由澳门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共同建设——全国范围内两所高校共担一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情况并不多见。该实验室在中药质量标准研究、国际化认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中药走向世界提供了技术支撑。

第二个是模拟与混合信号集成电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攻大规模信号模拟集成电路研发。它的实力在国际上是被公认的:过去十年,澳门大学的科研团队在IEEE(国际电机与电子工程师协会)每年于旧金山举办的集成电路研讨会(堪称该领域的“奥林匹克”)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一直保持在国际前沿,国家领先。2017年时,我国在该会议上的论文总量已能与多个科技强国抗衡;而去年,澳门大学团队发表了14篇论文,比清华大学的13篇还多。这种“匿名评审、纯靠质量取胜”的国际平台,足以证明澳门在集成电路基础研究领域的实力。

第三个是月球与行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深度参与了国家航天工程。从嫦娥工程的月球样品分析,到“祝融号”火星车的着陆技术研究,都有澳门团队的贡献。比如火星着陆时,由于火星大气环境特殊,有一段“黑障期”完全失联,无法实时控制,团队通过研究大气规律,为“盲降”安全落地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中国火星探测一次成功,这在世界航天史上都很亮眼,澳门的科研力量在其中也尽了一分力。

第四个是智慧城市物联网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无人车、智慧交通、城市治理等领域,为澳门建设“智慧城市”提供了技术储备,也为大湾区城市治理创新提供了参考案例。

从优势来看,澳门的科创特色在于“多元而专精”——既有面向太空的行星科学,也有贴近民生的智慧城市,还有硬核的集成电路和中药研究,覆盖领域很广。同时,澳门与国际交往便利,在人才引进、学术合作上更具灵活性,比如与拉丁语系国家的科研机构合作时,文化和语言障碍相对较小。

短板则在于产业转化能力有待加强。澳门经济体量较小,本地市场有限,科技成果要实现规模化应用,需要更紧密地对接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产业资源,比如深圳的制造业、广州的汽车产业等,形成“研发在澳门、转化在湾区”的协同模式。

记者: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作为本地重要的科技组织,在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科创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未来会重点支持哪些领域?

崔世平:协会的核心定位是“服务科技工作者、连接产学研、普及科学知识”,具体做法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

一是强化科普工作,筑牢科创根基。随着技术迭代加速,科普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比如当下AI技术普及,我们不仅要让公众了解AI的应用场景,更要科普其潜在风险和伦理边界。除了常规科普活动,我们还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了精准内容——面向青少年,通过“专家进校园”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科学家;面向企业,举办AI应用workshops(互动性学习),帮助传统行业理解技术价值。

二是搭建科创平台,推动成果转化。我们每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让有想法的团队通过比赛获得展示机会,对接投资机构和产业资源。比如去年有个团队研发的“智慧养老监测系统”,就是通过大赛拿到了珠海企业的合作订单,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

三是链接内外资源,助力人才成长。我们与国家人社部合作开展“澳门青年学者计划”,每年选送三十名博士来澳门开展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这不仅能提升他们的研究能力,更能让他们深入了解本地科研生态,当他们回到內地后,往往成为两地科技合作的“桥梁”,既向澳门介绍内地的发展,也向内地展示澳门的科创成果。

未来,我们会重点聚焦三个方向:一是深化集成电路、中医药等优势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推动更多技术走向产业化;二是加强与大湾区城市的协同,比如联合举办跨区域科创大赛,共建科普资源共享平台;三是布局太空科学、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依托澳门的科研基础,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记者:科技人才是创新的核心动力。澳门在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方面有哪些实践?对于年轻创业者,您有哪些建议?

崔世平:吸引和留住人才,关键是要让他们看到“发展价值”——既要有科研平台,也要有成果落地的机会。

在科研层面,我们通过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为人才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研究条件。比如模拟与混合信号集成电路全国重点实验室能参与IEEE顶级会议,月球与行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能深度参与嫦娥、火星工程,这些高端平台本身就对人才有吸引力。

在产业层面,我们正在努力搭建“科技体验型城市”的生态。澳门作为旅游城市,有天然的场景优势——比如让游客通过“刷脸通关”“智慧导览”等细节感受科技魅力,而这些场景背后,就是科技企业的市场机会。当人才看到自己的技术能融入城市肌理、产生实际价值时,自然更愿意留下来。

对于年轻创业者,我想强调三点:第一,创业不只是“做产品”,更是“做系统”。很多人以为做出好产品就成功了,但实际上,团队管理、财务管理、合规经营(比如纳税、知识产权保护)等“后台工作”同样重要。第二,要善用区域资源。大湾区有八千多万人口市场,有深圳的供应链、香港的金融服务,澳门的创业者完全可以“立足澳门、辐射湾区”,不要局限于本地市场。第三,保持韧性。创业路上的挑战一定会超出预期,失败是常态,关键是从失败中找到规律,调整方向再出发。


记者:澳门与广东地区的合作日益紧密,您认为两地深度合作能催生哪些新的产业可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建设,会为这种合作带来哪些新机遇?

崔世平:澳门与广东的合作,核心是“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而大湾区的市场规模和产业基础,为这种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从产业角度看,至少有三个方向值得期待:一是中医药国际化。澳门在中医药质量标准、国际认证方面有优势,而广东有完整的中医药产业链,两地可以联合打造“研发在澳门、生产在广东、销售到全球”的模式,尤其是借助澳门的中葡平台,推动中医药进入葡语国家市场。

二是数字经济协同。澳门的集成电路、智慧城市技术,可与深圳的电子制造业、广州的软件产业结合,形成“设计-制造-应用”的闭环。比如澳门研发的芯片设计方案,能快速对接深圳的晶圆厂实现量产,再通过大湾区的应用场景(如智慧交通、工业互联网)进行测试迭代。

三是国际科技服务。澳门作为中葡平台,正将服务范围延伸至拉丁语系国家(包括葡语、西班牙语国家),这些地区覆盖了美洲、非洲、亚洲的广阔市场。我们可以联合广东企业,为这些地区提供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转移等服务,比如帮助拉美国家建设智慧电网,既输出中国技术,也带动两地设备和服务出口。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建设,则为这些合作提供了“试验田”。比如在税收优惠、科研资金跨境使用、人才资格认证等方面,合作区有更灵活的政策——澳门的科研机构可以在横琴设立实验室,直接对接珠海的制造业资源;内地的科技企业也能通过横琴利用澳门的国际网络,实现“借船出海”。这种“政策红利+产业协同”的组合,会让两地合作的效率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