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5-08

创新发展一席谈:--聚焦协同创新 从“各自为战”到“命运共同体”

文/本刊记者 王怡

2025年08月09日

屏幕截图 2025-10-09 141829.pngA

富集了知识与人才的高校,成果转化的短板在哪?掌握需求与资金的企业,为何创新步履维艰?在2025创新品牌大会暨“石油石化好技术”年度发布活动现场,一场以“破壁·融合·共生:政产学研如何更好协同创新”为主题的思想交锋精彩展开。

在这场主题沙龙中,来自政策端、教育端、产业端、研发端的不同领域代表形成同频共振,贡献了极具价值的观点。共同诊断协同堵点,剖析政产学研协同中的制度壁垒、利益失衡与资源错配;提炼成功基因,分享跨领域协同的标杆案例与可持续合作模式;输出落地工具,提出可复制的协同创新实施路径与评价体系。


屏幕截图 2025-10-09 141930.png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谌利民:

“政产学研”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时产生的制度摩擦是当前协同创新碎片化的根源,这种制度摩擦主要来源于政策不明确带来的合规成本;产权模糊带来的谈判成本;评价体系差异带来的激励扭曲成本。

通过政府主导“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协同推进,不断夯实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力。从政府角度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应该主要从四方面入手:制度设计、资源协调、风险共担、生态构造。在这方面,德国的弗劳恩霍夫研究所是很好的案例,中国也已经有部分企业树立起“政产学研”有效协同创新的国之榜样。


屏幕截图 2025-10-09 141938.png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云: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核心是一个国家在整体上,从知识的发现、创造到知识的传播、转移和运用,健全促进创新主体互动和创新要素流动的制度体系以提高创新体系的效能,其内在机制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从源头的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研发开始,再到实现产业化的创新过程,这些方面都需要共同努力去突破。

协同创新的解决也需要培育企业家精神这一文化特质。在这方面,仍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方面中国培育企业家精神的土壤仍匮乏,另一方面企业家是否有魄力投入研发领域,形成科创引领精神。


屏幕截图 2025-10-09 141951.png

全国劳模、握奇数据企业技术中心主任郭天光:

目前,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形成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研发过程中往往会存在巨大的科技投入与成果产出不成正比的现象以及资源孤岛的问题。

从自身经历来看,企业产品必须紧扣市场,同时研发需要具备前瞻性。北京握奇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拥有支撑成果研发、落地的研究院,这使企业创新能力不断优化、进阶。建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屏幕截图 2025-10-09 142002.png

蚂蚁集团OceanBase海扬数据库战略客户部总经理周游

我观察到的实际困境之一来源于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后面临的知识产权难题。成果转化过程中,负责研发的高校与科研院所担心知识产权会旁落企业,企业担心投入巨资后的知识产权仍不可控从而影响后续的商业化落地布局。关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我认为,应该考虑建立知识产权共享机制,明确权属划分与收益分配细则,用法律条款固化合作边界,通过透明化、法制化途径既保障研发方核心权益,又让企业获得稳定商业化权利,同时破解转化中的信任壁垒,激发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力,让 “攻防战” 变成 “共赢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