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5-08

科创中国·人物

2025年08月09日

屏幕截图 2025-10-09 131939.png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天问三号首席科学家侯增谦与合作者在《自然-天文学》发文,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天问三号火星探测任务的科学蓝图。这项计划于2028年发射、2031年实现样品返回的探测任务,有望实现人类首次从火星带回样本的历史性突破。

侯增谦主要从事大陆成矿理论、矿床成矿模型和勘查评价方法研究。创建了碰撞造山成矿理论,阐明了大陆碰撞过程中金属富集机制和成矿机理,理论指导青藏高原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项,连续多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目前任深地探测与矿产勘查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行星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天问三号”任务首席科学家、IGCP中国国家委员会主任。




屏幕截图 2025-10-09 132002.png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第79次届会决定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第70届国际气象组织(IMO)奖,这是世界气象组织最高荣誉奖项。

许健民是中国气象卫星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致力于风云气象卫星系统建设,对中国风云气象卫星事业蓬勃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据世界气象组织网站介绍,许健民于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他设计了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地面系统基本架构,解决了风云卫星导航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动了卫星相关产品核心技术的研发,以及风云卫星产品在全球观测、预报和服务领域的应用。





屏幕截图 2025-10-09 132025.png

经过10余年的探索,浙江大学高分子学系教授高超团队成功制备出具有微穹顶结构的高弹气凝胶,其耐热能力突破了2000摄氏度(2273K)大关,在反复挤压下依然保持轻盈高弹、性能稳定。此项突破不仅为气凝胶产业注入了高效普适的新型制备范式,更打通了极端温度环境应用的全新路径。

高超主要从事石墨烯化学与宏观组装材料等方面的研究,积极推进石墨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发现了氧化石墨烯液晶及手性液晶相、氧化石墨烯纤维的可逆融合与分裂等新现象或新效应,发明了石墨烯纤维、石墨烯柔性薄膜、石墨烯气凝胶等原创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两百余件、国际专利十余件。





屏幕截图 2025-10-09 132047.png

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碳基能源转化利用的催化科学”顺利完成结题评估。重大研究计划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包信和领衔,聚焦于碳基能源小分子高效催化转化这一核心科学问题,经过8年多的持续攻关,初步形成了“纳米限域催化”等具有原创性的学术思想,提出包括OXZEO双功能催化剂和接力催化在内的多个创新催化剂和催化反应过程,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催化领域的竞争力。

包信和工作重点集中在金属催化剂的表面化学、纳米催化理论,多孔材料的合成、表征,在催化中的应用研究和采用原位、动态方法观察在反应过程中,金属催化剂表面在时间和空间坐标下发生的结构自组合效应以及由此导致的非线性表面反应动力学特征等。他带领团队从碳管限域的金属纳米粒子催化合成气制乙醇的探索开始,系统研究了纳米限域体系中的突破性技术,其所研究的技术在烯烃合成领域被誉为“里程碑式新进展”。




屏幕截图 2025-10-09 132059.png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研究员余大为领衔的科研团队,在西藏拉萨市曲水县实验站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犏牛。标志我国攻克高海拔克隆技术难题,高原种业振兴迈出关键步伐。

余大为的研究方向为农业大动物的基因编辑与胚胎工程,致力于运用基因编辑、动物克隆以及干细胞技术进行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生物育种、大动物疾病模型与人源化大动物制备等研究工作。建立了高效的猪规模化基因编辑克隆平台、牛基因编辑克隆平台以及高效的羊基因编辑平台。





屏幕截图 2025-10-09 132115.png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中心脊柱与骨肿瘤病区主任王栋带领团队日前为一名患者成功实施了3D打印可动人工椎体颈胸交界处植入术,精准完成病椎及相邻上下椎间盘切除,并植入人工假体。此例手术是国际首例3D打印可动人工椎体在颈胸交界处(胸1椎)的植入。

王栋主要从事脊柱与骨肿瘤病区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在脊柱外科创伤、退变、畸形,结核、肿瘤疾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开展疗效确切的新技术及微创治疗,并指导患者早期康复。他主持开展多项临床、基础科研课题,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