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5-07

数字化助力上市公司预算合规性审计的 机制构建

文/江苏省 苏州市吴江再生水有限公司 金丰

2025年07月22日

摘  要: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上市公司预算合规性审计面临全新变革契机,但实践中也面临审计数据来源分散,以及预算执行信息透明度低等诸多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可通过建立集中式审计数据采集平台,以及提升预算执行过程可视化水平等策略,来构建更为完善的数字化预算合规性审计机制,助力上市公司稳健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上市公司;预算合规性审计



一、引言


当下,数字化已渗透至各行业领域,深刻改变企业运营模式,而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关键主体,其预算合规性审计至关重要,关乎企业财务健康与市场信誉,但传统预算合规性审计在数据处理等方面存在滞后性,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兴起,为上市公司预算合规性审计机制创新提供了新路径,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数字化助力上市公司预算合规性审计机制构建,对提升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数字化助力上市公司预算合规性

审计机制构建的可行性


数字化助力上市公司预算合规性审计机制构建具备坚实的可行性基础,其根源在于数字化技术特性与审计工作内在需求的深度契合。从技术支撑层面来看,大数据技术具备强大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能力,能够快速处理上市公司海量预算相关数据,而计算技术则为审计数据提供了弹性存储与计算资源,打破了传统硬件设施的限制,支持多用户实时访问审计,大幅提升审计效率。

在管理协同方面,数字化系统可将上市公司分散在财务、业务、采购等多部门的预算相关信息进行整合,通过标准化数据接口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使审计人员能够获取完整的预算业务链条数据。此外,区块链技术凭借其不可篡改的特性,为预算数据的真实性提供保障,从源头上提升审计数据质量。

数字化技术的这些优势,不仅契合上市公司预算合规性审计对数据完整性、审计效率、风险防控的要求,更为审计机制的创新构建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使得数字化转型成为上市公司提升预算合规性审计水平的必然选择。


三、数字化助力上市公司预算合规性审计机制构建的挑战


(一)审计数据来源分散

第一,上市公司业务多元化导致数据分散存储于不同部门系统。财务数据存储在财务管理系统,业务数据留存于ERP系统,采购数据保存在供应链管理系统,各系统相互独立,形成物理隔离的数据存储格局,使得审计数据难以实现跨系统快速调取与整合。第二,上市公司分支机构与子公司的分散布局加剧数据分散程度。各分支机构依据自身业务需求,采用不同的数据管理系统与存储标准,审计时需协调多方数据,增加了数据归集的难度与时间成本。第三,外部合作机构的数据对接存在障碍。上市公司在与供应商、客户等外部主体合作过程中,产生的合同数据、交易数据等存储于外部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交互协议,审计人员获取这些数据时面临权限限制、格式不兼容等问题。第四,历史数据与新系统数据存在割裂。上市公司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旧系统更替导致部分历史预算数据未有效迁移至新系统,或迁移后的数据格式与新系统不匹配,使得审计时难以对数据进行全周期分析[1]。第五,非结构化数据管理混乱。上市公司预算相关的会议纪要、审批文件等非结构化数据,缺乏统一的分类与存储标准,散落在不同的存储介质与文件夹中,审计人员难以快速定位与提取有效信息。第六,数据版本管理缺失。在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中,各部门对数据的修改、更新频繁,由于缺乏有效的版本管理机制,导致审计时难以确定数据的最新状态与变更轨迹,影响审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二)预算执行信息透明度低

第一,预算执行信息在部门间传递存在延迟与失真。预算执行过程中,业务部门的执行情况需层层上报至财务部门与审计部门,信息传递链条过长,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延迟,甚至因人为因素发生数据篡改或误传,使得审计人员无法及时获取真实的执行信息。第二,预算执行数据更新不及时。部分业务系统未能与预算管理系统实现实时对接,预算执行数据需人工定期录入,存在录入不及时、漏录等问题,导致预算执行信息滞后于实际业务进展,审计人员难以依据数据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控。第三,缺乏统一的预算执行信息披露标准。上市公司各部门对预算执行信息的记录方式、披露内容存在差异,部分部门仅披露关键指标数据,而忽略执行过程中的细节信息,审计人员难以全面了解预算执行全貌,无法精准识别潜在的合规风险。第四,预算执行信息缺乏可视化展示。大量的预算执行数据以表格等传统形式呈现,缺乏直观的可视化分析工具,导致审计人员需耗费大量时间对数据进行梳理,从而影响审计效率。第五,预算执行信息的权限管理混乱。在信息传递与共享过程中,部分无关人员能够获取预算执行敏感信息,而审计人员在获取关键信息时却面临权限不足的问题,阻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数字化助力上市公司预算合规性审计机制构建的策略


(一)建立集中式审计数据采集平台

第一,构建跨部门数据集成框架。基于企业服务总线(ESB)技术,打通财务管理系统、ERP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等各部门独立系统间的数据通道,通过标准化接口协议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与共享,将分散存储于各系统的预算相关数据统一归集至集中式审计数据采集平台,消除数据物理隔离障碍。第二,推行标准化数据管理体系。针对上市公司分支机构与子公司数据存储分散的问题,制定统一的数据存储标准与管理规范,要求各分支机构与子公司将预算数据按照统一格式、统一频率上传至数据采集平台,并建立数据质量监控机制,对数据上传的及时性、准确性进行实时校验,确保数据归集高效有序。第三,搭建外部数据交互桥梁。与供应商、客户等外部合作机构协商制定数据交互协议,通过建立安全的数据接口,实现合同数据、交易数据等外部数据的自动采集与传输。同时,在数据采集平台中设置外部数据权限管理模块,明确各方数据访问权限,保障数据交互的安全性与合规性[2]。第四,实施历史数据迁移与整合工程。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运用数据迁移工具,对历史预算数据进行全面梳理与格式转换,将其完整迁移至新的数据采集平台,并建立历史数据与现有数据的关联索引,实现预算数据的全周期追溯与分析,消除新旧系统数据割裂问题。第五,构建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系统。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和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对会议纪要、审批文件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自动识别、分类与索引,将其存储于数据采集平台的非结构化数据仓库中,并建立关键词检索与语义分析功能,便于审计人员快速定位与提取有效信息。第六,引入数据版本管理工具。在数据采集平台中集成版本控制功能,对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每一次数据修改进行版本记录,详细标注修改时间、修改人员、修改内容等信息,审计人员可通过版本回溯功能,清晰掌握数据的变更轨迹,确保审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二)提升预算执行过程可视化水平

第一,优化信息传递流程与技术手段。采用区块链技术搭建预算执行信息共享平台,各业务部门将执行数据实时上链,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与加密技术,实现信息的去中心化传递,缩短传递链条,避免信息延迟与失真,确保审计人员能够及时获取真实准确的预算执行信息。第二,建立实时数据同步机制。通过API接口或数据中间件,实现业务系统与预算管理系统的实时对接,将预算执行数据自动同步至可视化分析平台,消除人工录入导致的滞后与错误问题,保证数据更新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为动态监控预算执行情况提供数据支撑。第三,制定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与模板。明确预算执行信息的披露内容、格式与频率,要求各部门按照统一标准,定期在可视化分析平台中填报预算执行细节信息,包括项目进度、资金使用明细、偏差原因分析等,确保审计人员能够全面掌握预算执行全貌,精准识别潜在合规风险[3]。第四,要在可视化分析平台中设置预算调整专项模块,并要求业务部门在预算调整时,同步上传调整依据等信息,以便使审计人员能够直观判断预算调整的合理性。第五,要引入商业智能(BI)工具,对预算执行数据进行多维度可视化分析,以便直观展示预算执行进度、偏差趋势、关键指标变化等信息,帮助审计人员快速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第六,要在可视化分析平台中建立分级权限管理体系,为此要根据用户职责划分数据访问权限,以便确保敏感信息的安全访问。


五、结束语


数字化技术为上市公司预算合规性审计机制革新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但数字化审计机制的完善仍面临技术迭代等挑战。未来,研究可聚焦人工智能与审计深度融合,探索智能算法在合规性验证中的应用,以便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凤雏.新时代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规范路径研究[J].财会月刊,1-6.

[2]沈丽华.上市公司预算管理对财务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电子商情,2024,(12):52-54.

[3]马金保.论财务大数据在上市公司预算管理中的应用[J].商业2.0,2023,(27):22-24.

责编 / 马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