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5-07

智能科技支持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 英语词汇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文/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 崔丹阳

2025年07月29日

摘  要:词汇构成了英语学习的基石,丰富的词汇量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表达思想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以及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都表现得更加流畅。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认为词汇在英语学习中很困难,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学生普遍缺少有效的词汇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不高,这不仅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还造成了学习词汇时的焦虑和挫败感。本文针对词汇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梳理了关键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入探讨了科技创新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为英语词汇教学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关键词:创新教学手段、人工智能技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英语词汇教学


一、引言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世界各地联系愈发密切,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对于文化交流、国际贸易和技术发展都至关重要。英语的本质是语言工具,其作用便是辅助使用者看到更遥远的世界,与不同的思想碰撞交流,在此过程中使用者将会获益匪浅。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词汇量的大小和词汇使用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主要依赖于机械记忆和重复练习,而现代语言教学研究强调了语境学习、交际式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马林诺夫斯基提出语言是一种行动的表达方式,而不是一种思维的象征,并将语境划分为两种,即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是指一种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1],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2]。情景语境是指当时或之后的某些特定的场合,这些场合可能会导致某个特定的语言表达,他强调任何言论的含义都必须与其所处的环境相符合。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创新的教学工具与方法不断涌现,为词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开创了英语自主学习的全新模式,还通过创新的个性化教学方法和高效的学习路径,极大地提升了词汇学习的效率。


二、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词记忆方式单一

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常常简化为单一的机械记忆过程,这样的方式往往忽视了词汇在实际语境中的多样性和动态性。结果是,学生可能记住了单词的拼写和基本含义,但在实际的语言使用场景中,却难以灵活运用这些词汇。这种机械记忆的局限性可能在以下方面表现出其局限性:

1.词汇理解的浅显性。学生可能只记住了单词的拼写和基本含义,但对于单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细微差别和深层含义缺乏理解。

2.应用能力的局限性。在实际的语言使用场景中,学生往往难以将记忆中的词汇灵活运用于口语交流或书面表达,因为他们缺乏在具体语境中练习这些词汇的经验。

3.记忆的短期性。由于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和实际应用,学生对于词汇的记忆往往是短期的,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遗忘。

4.语言感知能力的减弱。机械记忆不鼓励学生在语境中感知和理解语言,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听力或阅读理解时,难以准确把握词汇在具体句子或段落中的意义。

(二)教学手段单调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忽视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探索,缺乏语境教学,词汇教学往往脱离实际语境,学生难以理解单词在不同情境下的用法和意义,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活动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这种教学方法的不利之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体验的单调性。单一的讲授和记忆方法使得学习过程缺乏互动和趣味,学生感到乏味,难以维持学习的积极性。

2.理解的不全面性。脱离语境的词汇学习往往只涉及单词的基本含义,而忽略了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多变性和丰富性,导致学生理解不深,应用能力差。

3.应用的局限性。学生在实际交流中难以灵活运用所学词汇,因为他们没有在多样化的语境中练习过这些词汇,导致语言运用能力受限。

(三)词汇检测方式单一

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如默写和听写,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学生的记忆成果,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方法的单一而感到学习变得乏味无趣,这种状况往往让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逐渐消退。这种机械式的检测方式往往忽略了词汇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学生难以保持长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由于这种教学方法很少涉及定期和系统的复习策略,学生很容易陷入“学过就忘”的困境。

三、词汇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应用


(一)结合实际语境,提高英语词汇学习与应用效果

学习词汇是为了运用,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运用词汇最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英语词汇。因此,教师应该设计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如模拟角色互动、团队讨论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使用新学的词汇。

(二)利用已知词汇,实现新词学习的策略性拓展

利用学生们已经学过的简单的、熟悉的词汇来解释新的单词。[4]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们不仅能够巩固已知的词汇,还能够更加轻松地掌握新单词的用法,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三)强化课堂互动,激发英语词汇学习热情

1.以主题为主线,挖掘教学内容

为了提升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以主题为主线的设计方法,构建单元整体教学。这种方法将词汇学习与特定主题相结合,让学生在探索主题的过程中学习相关词汇。例如,如果主题是“奥运会”,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奥运会相关的词汇和练习,如“奖章”“火炬”“比赛”等。设计词汇匹配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获得一套词汇卡片和相应的图片或定义卡片,学生们需要将词汇与正确的图片或定义匹配。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与主题相关的词汇,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依托语篇,聚焦真实情境,注重实际交际应用

教师应该选择或编写包含目标词汇的语篇材料,如文章、对话、故事等,让学生在阅读或听取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学习词汇。同时,教师应该设计相关的练习,如回答问题、完成任务、进行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际交际中运用所学词汇。

(四)融入创新科技,丰富英语词汇教学手段

1.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英语词汇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会将新学的单词置于简短的语境句子中,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学生因同时记忆多个生词而感到认知压力,并且还会搭配与语境紧密相关的图片,以此降低学生记忆单词的难度。人工智能在生成文本方面的能力大幅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效率,单词学习更加情境化,也可以让学生在语境中记忆单词变得简单,并使学生的记忆过程更加轻松。这一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词汇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动力,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借助前沿科技的力量,人工智能正引领英语教学迈向一个创新驱动的时代。这种技术的巧妙应用,不仅优化了词汇教学的模式,还为学生的学习体验带来了革命性的提升。以下是这一创新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三个关键拓展方向:

(1)互动式词汇练习的深化。互动式模拟体验,将游戏化元素融入英语词汇学习。 人工智能平台能够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游戏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充满乐趣和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掌握和运用词汇。(2)智能故事的编写。利用人工智能的文字生成技术,教师能够迅速编写含有特定词汇的简短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包含丰富的语境,还能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个性化调整。(3)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拓展。多邻国语言学习应用程序,借助在5—15分钟内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免费、游戏化教学的模式,获得了用户群体的高速增长并实现了高用户留存率。多邻国等语言学习应用程序的成功案例表明,个性化的学习设计能够实现学习效果与乐趣的完美结合。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以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路径,确保他们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中高效掌握英语词汇。[5]

通过这些探索与实践,人工智能技术在英语词汇教学领域的运用展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不仅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为教师带来了更为灵活与创新的教学方法。

2.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VR技术,教师可以创建各种虚拟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环境中学习词汇。

3.应用大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教学 

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短板,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梳理词汇教学中的关键方法,并深入探讨科技创新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一)多元化与创新教学策略的结合。教师应持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借助科技手段使词汇教学焕发活力、充满趣味,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深化语境教学与技术融合。将词汇教学与实际语境紧密结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创设贴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词汇应用能力。

(三)推动教育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领域应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个性化、高效的词汇教学体验。

(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方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词汇学习成果,为英语词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期望在科技与创新的推动下,能够不断优化英语词汇教学模式,为学生奠定坚实的英语基础,提供更加丰富、愉悦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袁舫.事件结构与介词短语的选择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李娟.文化语境理论与高职英语词汇教学[J].网友世界,2013,(13):131+133.

[3]王瑜.大学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移动学习英语词汇的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3,(05):72-80.DOI:10.13927/j.cnki.yuan.20231218.001.

[4]祖彩虹.多种方法并用进行英语词汇教学[J].考试周刊,2014,(04):77.

[5]卫明.多邻国,迎来AI新变量[J].经理人,2024,(03):68-70.

责编 / 马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