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5-07

人工智能驱动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 创新路径探究

文/江苏省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韩晓颖

2025年07月29日

摘  要:在人工智能驱动的浪潮中,财务预算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关键环节,正面临全新变革需求,但实际推进过程中却存在财务预算管理智能化不足、财务人员技能不足、预算执行监控滞后等问题。对此,需通过开发智能财务预算建模系统、提高财务人员技能水平、建立动态预算监控机制等路径,来全方位提升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效能。

关键词:人工智能;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创新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革新,企业所处市场环境愈发复杂多变,财务预算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构成,其精准性关乎企业市场竞争力维系,但传统财务预算管理模式受限于人工处理,在海量数据挖掘、实时动态调整、风险预警方面渐显乏力。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强大数据处理、智能预测、自动化流程能力,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突破瓶颈,以及实现创新发展提供新契机。


二、 人工智能驱动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

创新问题


(一) 财务预算管理智能化不足

第一,数据采集维度单一,难以覆盖企业全业务场景。现有系统多聚焦财务数据,对市场动态数据、供应链信息、客户行为数据等非结构化数据采集能力不足,导致预算编制缺乏多维度支撑,无法精准反映企业运营全貌。第二,预算模型迭代滞后,传统固定公式化建模方式难以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模型参数调整依赖人工经验,缺乏动态学习能力,对突发市场波动、政策调整等变量响应迟缓,导致预算目标与实际经营偏离度较高[1]。第三,流程自动化程度低,预算编制、审批、调整仍依赖人工操作。跨部门数据传递存在壁垒,手工录入易引发数据误差,且审批链条冗长,导致预算流程周期过长,难以满足企业快速决策需求。第四,风险预警机制薄弱,智能化分析工具应用不足。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异常数据识别滞后,缺乏实时风险量化评估模型,无法提前预警资金链紧张、成本超支等潜在风险,风险防控处于被动应对状态。

(二) 财务人员技能不足

第一,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欠缺,多数财务人员对人工智能建模、大数据分析平台操作不熟练。缺乏数据清洗、算法逻辑理解等技能,难以将业务需求转化为技术语言,导致智能化系统应用停留在基础数据录入层面,无法充分发挥工具效能。第二,跨领域知识储备不足,财务人员知识体系局限于传统会计核算框架。对人工智能技术原理、数据分析方法论、业务运营逻辑等领域认知薄弱,难以从技术与业务融合视角优化预算管理流程,制约预算管理创新深度。第三,动态分析能力薄弱,缺乏基于实时数据的趋势预判与风险洞察能力。习惯依赖历史数据进行静态分析,对市场动态数据的捕捉、整合与挖掘能力不足,无法为预算调整提供前瞻性建议,预算管理的动态适应性受限。

(三) 预算执行监控滞后

第一,监控频率无法匹配业务节奏,传统定期(如月度、季度)监控模式难以捕捉实时业务变化。对高频次交易、突发市场波动等场景缺乏即时数据采集机制,导致预算执行偏差发现滞后,问题积累至周期末才暴露,调整空间被压缩。第二,监控指标体系设计单一,过度依赖财务类指标(如收入、成本、利润),对业务过程性指标(如客户转化率、供应链效率、项目进度)覆盖不足。指标维度的局限性使得监控停留在结果层面,无法深入业务前端识别执行偏差的根源[2]。第三,数据反馈链条冗长,预算执行数据需经多层级人工汇总、审核后才能传递至管理层。跨部门数据协同效率低下,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数据口径不一致,导致监控信息失真或延迟,管理层难以及时掌握真实执行情况。第四,异常识别机制缺乏智能化支撑,依赖人工比对预算值与实际值,对微小偏差或隐蔽性问题敏感度不足。缺乏动态阈值预警模型,无法自动识别超出合理波动范围的异常数据,风险排查依赖经验判断,漏检概率较高。第五,调整机制灵活性不足,面对市场环境变化或战略目标调整时,预算变更流程繁琐且耗时。人工发起的调整申请需经多部门审批,缺乏基于实时数据的自动化调整建议模型,导致预算无法快速响应业务需求变化,执行刚性与柔性平衡机制缺失。


三、人工智能驱动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

创新路径


(一) 开发智能财务预算建模系统

第一,部署 API 接口与物联网设备,实时抓取财务数据(如收支明细、资产负债)、业务数据(如订单量、库存周转率)、市场数据(如行业动态、竞品价格)及供应链数据(如供应商交付周期、物流成本),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析非结构化数据(如客户反馈文本、政策文件),形成覆盖企业运营全链条的多维数据集,解决数据采集维度单一问题。

第二,基于历史数据训练时间序列模型(如 ARIMA、LSTM)预测市场趋势,运用回归分析构建成本与业务量的动态关联模型,通过强化学习算法自动优化预算参数权重。设置模型版本迭代机制,根据实时数据反馈定期更新模型参数,提升预算模型对市场波动、政策变化等变量的响应速度,解决预算模型迭代滞后问题。

第三,建立预算编制、审批、调整的全流程数字化平台,通过 RPA 机器人自动抓取各部门基础数据,智能生成预算初稿;设置多级审批节点与智能校验规则(如预算总额控制、科目逻辑校验),实现异常数据自动拦截与预警;开发版本管理功能,记录预算调整痕迹并生成对比分析报告,压缩人工操作耗时,解决流程自动化程度低问题。

第四,运用神经网络算法建立风险指标库(如资金流动比率、成本偏离度阈值),实时计算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风险指数,还开发压力测试功能,模拟极端市场环境(如需求骤降、原材料涨价)对预算目标的冲击。

(二)提高财务人员技能水平

第一,设计 “AI 建模基础 + 大数据平台操作” 课程体系,通过案例实操教学使财务人员掌握数据清洗(如缺失值填充、异常值剔除)、算法参数设置(如回归模型变量筛选)及可视化报表开发(如 Power BI 动态看板制作)技能。

第二,开设 “人工智能技术原理”“业务流程再造”“行业竞争分析” 等跨界课程,邀请技术专家与业务部门负责人授课,解析 AI 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逻辑与业务场景需求,还要组织财务人员参与业务部门例会、供应链调研等活动,深入理解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运营逻辑,促进财务视角与业务视角的融合,解决跨领域知识储备不足问题[3]。

第三,引入实时数据看板工具(如 Tableau),训练财务人员运用滚动预测、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解读市场动态数据。此外,开展 “季度经营趋势预判” 模拟演练,要求财务人员基于历史数据与实时信息撰写趋势分析报告,提出预算调整建议。

(三)建立动态预算监控机制

第一,部署边缘计算设备与流式数据处理技术(如 Flink),对高频交易数据(如电商平台订单、供应链出入库记录)实施秒级采集,对市场波动数据(如股价变动、原材料价格指数)进行分钟级追踪;开发动态数据仪表盘,以热力图、趋势线等可视化形式实时展示预算执行进度,将监控周期从定期制升级为动态追踪模式,解决监控频率无法匹配业务节奏问题。

第二,在财务指标(如现金流偏差率、毛利率波动值)基础上,新增业务过程指标(如客户复购率、生产设备利用率)、风险预警指标(如供应商履约风险指数、市场需求波动率)及战略支撑指标(如重点项目投入进度);运用主成分分析(PCA)算法对指标进行权重分配,建立从结果到过程、从执行到战略的立体监控网络,解决监控指标体系设计单一问题。

第三,打通跨部门数据共享通道,优化数据反馈流程。基于数据中台架构整合财务、业务、技术部门数据资源,统一数据标准与口径(如成本核算规则、收入确认时点);开发自动化数据推送功能,通过 API 接口将预算执行数据实时同步至管理层终端设备,减少人工汇总环节[4]。

第四,运用孤立森林(Isolation Forest)算法构建异常数据检测模型,基于历史数据设定各指标的正常波动阈值(如成本偏差率 ±5%、收入增长率 ±3%),还要对超出阈值的数据自动触发深度分析流程,通过关联规则挖掘(如 Apriori 算法)追溯异常源头(如某产品线成本突增与原材料采购价格波动的关联性)。


四、结束语


本研究围绕人工智能与财务预算管理的融合逻辑,系统剖析了当前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创新路径,为企业应对数字化挑战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未来,随着生成式 AI等技术的成熟,财务预算管理的智能化将向自主决策方向深化,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探索 AI 在跨企业预算联盟等场景的应用模式,为构建更具韧性的智能财务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明超. 财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提升作用研究[J]. 中国电子商情, 2025, (04): 105-107.

[2]徐汪洋. 财务信息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 纳税, 2025, 19 (02): 61-63.

[3]高洁. 大数据技术赋能高校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研究[J]. 肇庆学院学报, 2025, 46 (01): 92-99.

[4]王桂香. 浅谈人工智能在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的应用[J]. 财经界, 2019, (21): 95-96.

责编 / 马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