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3日
具身智能机器人专题论坛
7月5日,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承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具身智能机器人”专题论坛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本次论坛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自主性与智能演进等前沿议题,汇聚了来自人工智能、机器人学、控制理论、机器视觉等跨学科、跨领域70余位专家,共同探讨该技术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自动驾驶及家庭服务等领域的变革性应用与发展路径。
中国自动化学会监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于海斌担任论坛主席。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秘书长、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研究员王大轶,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监事长、安徽大学教授孙长银,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教授陈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丁希仑,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南开大学教授方勇纯,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段海滨,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兰旭光等多位专家学者受邀出席并作报告。
论坛还以“具身智能技术的场景应用、痛点与发展前景”进行了圆桌对话,深入交流了具身智能在特定场景落地的机遇与挑战,共同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未来发展指明了突破方向。
本次“具身智能机器人”专题论坛成功促进了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在具身智能机器人自主性与智能演进等核心议题上凝聚了重要共识,为该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拓展提供了宝贵的新思路与新方向。
智能化时代的复杂系统控制与决策专题论坛
7月6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自动化学会承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智能化时代的复杂系统控制与决策”专题论坛召开。
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及领军企业代表近80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智能控制、高端装备、空天科技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技术突破。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俊龙,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付成,中南大学教授阳春华围绕“大小模型协同创新技术与边缘智能应用”“在轨服务航天器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的进展与展望”“工业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初探”分别作主旨报告,并与参会代表进行互动交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少萍,东北大学教授杨光红,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伯晓晨共同主持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桂卫华,中国工程院院士费爱国出席。
论坛设置两个分论坛,分别针对智能化时代的航空航天技术前沿、智能化时代的高端装备控制技术前沿核心议题展开研讨。参会代表通过学术观点的深度碰撞与交融,不仅激发了创新火花,凝聚了思想共识,更为构建我国在智能化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体系、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与新质生产力引擎,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与前沿洞见。
动力电池技术创新与应用专题论坛
7月5日,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动力电池技术创新与应用”专题论坛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承办。论坛由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戴海峰主持。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出席论坛,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报告。
与会嘉宾围绕电池安全与材料研究的核心议题,分别在锂电池材料及结构优化创新、固态电池电极材料研究、电池管理系统创新构建、BMS智能化集成、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动力电池智能安全监控与大数据应用分析、新能源整车能量管理、动力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等研究方向,分享了最新研究进展与经验。
会议特别设置互动讨论环节,在动力电池材料创新路径议题中,专家们深入探讨钠电池、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的优缺点,并针对短板提出了电池材料的改进方向;在低温环境下动力电池充电与续航优化策略议题中,针对低温下锂枝晶产生问题,专家们研讨了脉冲加热、在线检测、热管理、相变材料等解决方法的可行性;在热失控风险防控与安全管理体系构建议题中,专家们提出,电池安全保障需从多维度考量,进而在不同层级及维度上对热失控防护展开了深入探讨。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动力电池安全与材料领域的合作搭建了高效的交流平台,有效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创新突破与产业协同发展。
6G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发展专题论坛
7月3日,由中国通信学会承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6G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发展”专题论坛召开。
论坛邀请了产业界顶级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并围绕6G未来发展方向、机遇与挑战、前沿技术及6G研发成果等重要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中国通信学会副秘书长欧阳武主持论坛。
会上,邬贺铨教授发表题为《以AI为引擎探6G创新路》的主旨报告。中国通信学会名誉理事长赵厚麟带来《5G/6G持续创新需要国际合作》演讲。中国移动集团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王晓云发表题为《面向6G的无线接入网架构思考》的主旨演讲。
中国电信首席科学家毕奇分享《从移动通信的趋势,探6G发展的潜力》,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彭木根围绕《6G通信感知计算融合理论与关键技术》展开深入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建伟阐述了《AI赋能6G网络安全架构与关键技术》,华为未来网络架构实验室主任武绍芸针对《基于Agentic AI的未来网络展望》课题进行了分享。
圆桌会议环节,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中国联通研究院、中兴通讯的5位专家就多样化场景驱动的6G网络进行讨论。 高端对话环节,来自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的5位青年专家就6G创新生态构建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