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王怡
2025年07月29日
7月6日,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出席主论坛并致辞。中国科协党组书记贺军科主持主论坛。
万钢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任务愈发紧迫。本届年会旨在紧跟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锚定科技强国目标,交流新理论、新观点、新学说,探讨新领域、新赛道、新机遇。科协组织将致力于把握科技前沿的发展态势,丰富高质量科技供给;发挥跨界融合的组织优势,开展高水平科技咨询;倡导务实开放的会风学风,促进高效率学术交流。希望与会科技工作者用好本届年会平台,广泛开展学术研讨,深入交流创新思想。主论坛上,中国科协发布了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中国科协副主席潘建伟,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李家彪,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万建民,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谭天伟,分别围绕量子技术、人工智能、深海科技、种业振兴、生物制造等相关主题作主旨报告。
全国学会、国际科技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院士、专家、科技工作者代表,港澳科技工作者代表,中国科协有关同志,媒体代表等近500人现场参加主论坛。在我国即将开启“十五五”征程的重要历史节点,本届中国科协年会以“示踪科技前沿 助力创新发展”为主题,将历时一个月时间,自7月1日延续至31日。中国科协联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成各方优势资源,聚焦基础科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设置了98场专题论坛,同期举办港澳科技界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座谈会、中国科协主席与青年科技人才见面会、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环境论坛、2025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等4场平行论坛,开展量子技术等前沿科技的科普解读,发布最具影响力百篇论文和非共识议题清单,向公众集中展示我国科技发展的新成就,为产学研各界特别是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成果展示、合作交流的平台。本届年会坚持学会主体、学术主旨、学者主角,倡导求真、求实、求是学风,鼓励学术争鸣。秉持务实节俭原则,不设开闭幕式,力戒形式主义,让科技工作者将全部精力放在学术交流本身,聚焦国家战略,研判前沿趋势,交流真知灼见,为创新驱动发展贡献智慧。
中国量子技术还将完成更多挑战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潘建伟围绕量子技术产业化应用相关主题发表主旨报告。潘建伟在报告中指出,量子力学不仅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的理解,也孕育出量子信息科学这一正在深刻影响技术格局的新领域,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潘建伟介绍道,在人类历史上,产业革命总是和科学革命紧密相连,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产业革命主要是建立在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基础上。他系统回顾了全球量子通信领域在过去四十年的发展,并重点介绍了中国团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潘建伟表示,携带光学原子钟的首颗地球同步轨道量子卫星计划于2027年前后具备发射条件,未来将通过构建多颗低轨卫星组成的量子星座系统,并发展中高轨道(GEO)量子卫星,以实现更高效、全球覆盖的量子通信网络。
人工智能发展变革的三大趋势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以人工智能前沿探索为主题,就脑工程与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前沿问题作主旨报告。戴琼海表示,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高速发展,大模型技术在完成文本内容理解、生成等诸多任务方面性能卓越。然而,戴琼海也强调,目前深度学习或大模型在开放通用场景中并不可靠,应用面临风险,存在不可解释、数据依赖、鲁棒性(指系统在面对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变化时,保持其性能和功能稳定的能力)差、不能决策等四大问题。人工智能确定的趋势是迈向通用人工智能,而不确定的奇点将带来未来人工智能的变革。据戴琼海预测,人工智能未来可能存在的三个奇点为传感器、算力和脑智能。这些方面的突破对人工智能布局将发挥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 突破极地冰区深海探测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海底科学与划界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家彪围绕深海科技,作了题为《极地冰区深海探测的创新与突破》的主旨报告。李家彪介绍,两极地区是全球变化的放大器,过去40年来,两极变化趋势明显不同:北极海冰面积减少10%,体积减少50%;21世纪以来,俄罗斯、挪威、丹麦、加拿大、美国等环北冰洋国家先后提出外大陆架划界案。外大陆架划界后,人类自由活动的国际海底区域大幅缩减,仅剩约0.6%。南极海冰面积变化小,但震荡加剧,影响全球海平面。“基于国家实力的科技与装备的系统化竞争,冰下深海科技能力是竞争的前沿。”李家彪表示,极地海洋国际计划主要聚焦冰-海-气、生态系统、上层海洋和大气。李家彪还介绍了我国基于40多年深海资源勘探开发、环境调查研究、高技术研发优势,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组织发起的聚焦深海领域的“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以及联合国“海洋十年”计划项目——北极洋中脊深部联合科学探测。
加大生物育种力度,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万建民围绕种业振兴,作了题为“生物育种发展现状与挑战”的主旨报告。万建民介绍,粮食安全作为国家重大需求,包括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生产总量、提高国民营养健康水平、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增强国家农业竞争力等几个方面。其中,生物育种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核心。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生物育种先后经历了矮秆化、杂种化、分子育种、设计育种等发展阶段。当前,第四次技术变革正在兴起,生物技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品种改良进入智能设计时代,加速生物育种升级换代。“技术突破是实现生物育种快速发展的关键途径。”万建民表示,当前生物育种进入BT+IT智能设计时代:发达国家的种业公司基本处在3.0阶段,大型跨国种业公司进入育种4.0时代,我国正从2.0向3.0迈进,与跨国公司存在代际差。针对我国生物育种现状与面临的挑战,万建民提出:强化危机意识,把握发展机遇。生物技术是推动生物育种发展的又一新兴战略性产业,建议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领导下,组建“国家农业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委员会”,统筹资源配置,提高决策效率;制定发展战略和应对新挑战的政策措施。健全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双轮驱动”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公益性基础研究与商业育种紧密结合的国家种业创新体系。同时,健全包括知识产权、种业投入、产业政策、强化生物技术科学宣传在内的政策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发展生物制造 助力新质生产力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谭天伟以“发展生物制造 助力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围绕生物制造的定义、生物制造产生新赛道和新业态、生物制造国内外发展态势、我国生物制造产业重大需求与重点方向四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和系统阐释。生物制造是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利用酶、微生物细胞,结合化学工程技术进行目标产品的加工过程。世界经合组织曾提出“生物制造是工业可持续发展最有希望的技术之一”。谭天伟认为,生物制造将为多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依赖于传统化工、植物提取获得产品的生产方式将逐步被从传统生物发酵升级后的生物制造方式所替代;生物制造以可再生的生物质为原料,将极大促进制造业“双碳”目标的实现;从经济发展维度来讲,生物制造是将生物技术创新产品推向商业规模的引擎,是生物经济的基础;生物制造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谭天伟认为,面向未来,我国需要发展新一代生物制造科技创新产品与关键技术,采取包括构建绿色生物制造产品体系;重视底层数据库、软件及生物催化剂的设计与应用;加快开发重要生物化学品与材料、减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等关键举措。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保障产业支撑能力、攻克重点战略产品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我国生物制造的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