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5-07

科创中国·人物

2025年07月30日

屏幕截图 2025-09-01 141202.png

近日,第二届雷电物理和雷电气象学国际研讨会(ISLPM 2025)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举办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领未来研究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推动全球雷电科学的共同进步。

本次国际研讨会发起人和大会主席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郄秀书。从精准探测雷电到“操控”雷电服务防灾减灾的国家需求,郄秀书的研究成果有力促进中国大气电学事业的进步。在国际舞台上,郄秀书带领团队在雷电过程机理、雷暴云物理规律和人工引雷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她先后在中国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部。



屏幕截图 2025-09-01 141217.png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何向南团队撰写的论文《AlphaEdit: Null-Space Constrained Model Editing for Language Models》荣获ICLR(国际表征学习大会)2025杰出论文奖。获奖论文针对当前大语言模型知识编辑方法存在的核心挑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也呼吁未来的语言模型编辑技术应更加注重深层次的知识空间区分,确保在更新特定知识的同时,严格保护已有知识的完整性。

何向南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导、大数据学院副院长,常年致力于信息检索与推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研究,在CCF A类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如会议SIGIR、WWW、KDD等和期刊IEEE TKDE、ACM TOIS等。



屏幕截图 2025-09-01 141231.png

第四十届国际超级计算大会(ISC 2025)在德国汉堡开幕。大会将2025年度“杰克·唐加拉早期成就奖”授予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副教授甘霖,他是该奖项自2023年设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中国学者。

甘霖主要从事数值算法与高性能计算学科交叉研究,在高可扩展并行方法、性能优化软件与工具,以及新型高性能计算系统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牵头或参与研发了一系列解决关键学科问题的高性能计算方案,支持数值应用在领先超级计算机上的快速部署与性能优化。近年来,甘霖与团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以“神威·太湖之光”为代表的多型号国产超级计算机上,支撑地震模拟、气候模式、生物医药、量子计算等领域算法实现高性能、迅捷求解,计算性能与精度均显著提升。



屏幕截图 2025-09-01 141248.png

近日,中国-马来西亚油脂加工与安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启动会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获聘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该联合实验室将凭借生物制造技术,为我国粮油安全、国民健康及马来西亚可持续发展助力,并深化中马两国在油脂加工与安全领域的合作交流。

吴清平,食品安全科学技术专家,长期致力于食品微生物安全监测和控制技术及相关基础研究。针对中国食品行业出现严重的微生物安全风险,他从基础研究着手,发明先进的共性监控技术并建立起相关理论体系,研制出重点产业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和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标准,解决了食品安全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难题,显著推动中国食品安全科学理论不断提升和产业健康发展。





屏幕截图 2025-09-01 141322.png

近日,天津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精密仪器学院感知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黄显团队通过微型LED晶圆高通量无损测试,实现微型LED电致发光检测技术从零到一的突破,为其他复杂晶圆如CPU、FPGA检测提供革命性技术方案。

黄显在柔性电子技术领域开展了独具特色的研究,实现柔性可穿戴技术在高加速度和高出汗率人体表面的动态测量,提出基于永磁材料的生物医学柔性电子系统和磁性增强和编辑方法,发明生物可降解电路的水烧结方法和大规模柔性三维探头可逆芯片检测方法,相关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已在Science、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等高水平期刊发表期刊和会议论文115篇,授权发明专利29项。




屏幕截图 2025-09-01 141311.png

第三十一届计算与实验科学工程国际会议(ICCES 2025)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张卫红荣获J. N. Reddy奖章,表彰他在航空航天结构系统拓扑优化方法与高性能切削技术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张卫红长期从事航宇结构优化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等奖项。他创建的结构整体式构型设计理论与方法,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建立了薄壁构件切削制造的工艺优化新方法,有力促进了航空航天高质高效加工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