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杭州市福山外国语小学 冯霞君
2025年06月27日
摘 要:一年级新生,在入学两个月左右的行为规范训练后,大都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应群体生活。但班里还会存在个别较为特殊的学生,行为举止和规范要求有较大的差异,群体适应性不尽如人意,较难融入集体生活。如不及时改进他们的行为,将会阻碍其身心健康发展与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养成。如能在一年级新生初入校园时尽早找到原因、及时帮助与干预,则能取得较好的辅导效果。本文将针对一年级个别学生群体适应性较弱的行为表现,剖析原因、总结方法,提出一些增进群体适应性的辅导策略。
关键词:一年级个别学生;群体适应性;辅导策略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角色和身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与学习生活,要进行适应教育。事实表明,只要讲究方法,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绝大部分学生用两个月的时间就能较好地适应,但总也会存在个别较为特殊的学生,依旧较难融入集体生活。怎样才能取得较好的辅导效果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育经验,认为应该根据表现分析成因,制定相应的辅导策略。
一、群体适应性较弱的表现
1.自由散漫型:这类学生缺乏集体和行为规范意识,不愿意遵守纪律,游戏时喜欢游离于集体外,上课时爱独自做小动作,排队时总是一个人在外,对老师的提醒也总是显得不在意、没反应。
2.自我中心型:这类学生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时刻希望自己成为别人的焦点,如在小组活动中缺乏合作精神,上课时爱插嘴、打扰影响别人,时不时带新奇的物品炫耀。
3.好动攻击型:这类学生精力过分充沛,爱招惹他人,爱打闹,时不时来一拳、踢一脚、拍一掌,还爱搞恶作剧,损坏公物。
4.自卑胆怯型:这类学生胆小,对学校生活有很大的抵触心理,害怕上学在校门口哭闹不止,常沉默寡言,很少或者干脆不和他人交流,不愿与老师同学眼神互动,不举手发言。
当然,也有个别学生兼具了上述多种类型的表现。
二、群体适应性较弱的成因分析
面对个别学生群体适应性较差的表现,不能以短期行为,给学生 “贴标签”,讨厌、排斥他们,孤立、边缘化他们。应积极分析成因,寻找相应对策。造成群体适应性较差的因素是多样复杂的,有先天性生理原因,也有后天所接受的教育及成长环境的原因。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他们大都是由于归属和爱的需要未得到满足之故。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行为失范的孩子是丧失了信心的孩子。我们不但要关注表象,更要有深邃的洞察力去分析背后的原因。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从根本上来辅导,使其行为得以改进并融入集体之中。
孩子的群体适应性较差的表现形形色色,原因往往有以下几种:
1.自由散漫型—过度寻求自由
这类学生集体观念不强,不受纪律约束,随心所欲,我行我素,一切活动以自由舒适为目的,常表现出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他们的家长往往一味提倡“快乐教育”和“自由发展”,不为孩子的行为设规,对孩子也没有一定的目标,导致孩子没有规则意识、没有自律的概念。
2.自我中心型—过度寻求关注
这类学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大家围着他转,时时关注他,期望得到特殊关爱。他们的家长(尤其是祖辈)往往过于溺爱,对孩子有求必应,导致孩子无法学会弱化自己的位置、为他人着想。也恰恰相反,在家里不受重视、得不到足够的关爱,故以夸张行为引起他人注意和关心。
3.好动攻击型—过度寻求认同
这类学生活泼好动,有时会以武力彰显能力。他们的家长中,部分信奉并实施“棍棒教育”,潜移默化中给了孩子“模仿”的机会;部分(祖辈为多)出于对孩子的偏袒,以嬉戏打闹刻意弱化孩子的攻击倾向,助长孩子的攻击性。
4.自卑胆怯型—过度寻求安全
这类学生性格上比较内向胆小,安全感缺失,对新环境有一定恐慌,因之前的失败和挫折,在新问题中有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对自己的能力持否定态度,行为动机弱,常有无助感,即习得性无助,因此很想把自己隐藏在一个无人发觉的角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看似同样的行为,背后的动机不尽相同,如同样是在家不愿意做作业,有的是为了让家长不把精力放在弟妹上“过度寻求关注”;有的是觉得做作业太辛苦“过度寻求自由”;有的是觉得作业有些难怕做不好“过度寻求安全”;有的是不想作业内容都由家长定“过度寻求认同”。同样的行为,不同的动机,教师只有洞察到“病”根,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
三、增进群体适应性的策略
1.班级建设 创建氛围
从班级精神中加以引领,让他们拥有归属感,找到自我价值,这是辅导的根本。按照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一年级孩子在道德认识上已逐渐走向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即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据此,笔者所在的班取名为星光班,班级的理念是:一颗星,不明亮;满天星,亮晶晶。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明白自己是“星空”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尽力绽放属于自己的星光。“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我若努力,我自闪耀”是班级的口号,是班级的核心价值观,是班级的灵魂,任何一项活动和学习的开展及评价,自始至终把这一价值观贯穿其中。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感受到了来自集体、老师、同学以及家长的关爱和肯定,找到归属感。有一位曾经行为较特殊的学生在和家长交谈时,认真而严肃地说过:“我热爱这个班级,因为我也是这个班级中的一员,在这个班中,只要是努力的,不断地挑战自己的,都是好孩子。”
2.多方资源 合力辅导
(1)全体任教老师合力
辅导工作,首先离不开所有老师的合力。所有老师要对这些特殊学生的行为有统一而正确地认识,在辅导的过程中,步调一致。
(2)家校合力
辅导工作也离不开家校的合力。教师要及时地与家长联系,反映孩子的行为偏差,并教给他们改进的方法,这样有的放矢,双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得以改变。曾有个感统失调严重的孩子,端饭菜时双手都是倾斜的,走路时常因重心不稳而摔跤,很是自卑,“我不会”“我不行”“我不敢”是他的口头禅。家长在平时处处包办代替,甚至怕他摔跤不要求他跳绳。反而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弱,越来越无法融入集体中。我耐心地跟家长交流:让家长多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努力做事,并告诉家长跳绳最能锻炼协调能力与培养意志品质,是治疗感统失调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循序渐进,这个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运动能力大幅度提高,变得自信大胆了。
(3)家长群体合力
家长群体形成共识,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并以此来评价学生和其他家长,也能形成非常有效的教育力量。如,六一节时,家委会为班上每个孩子都写了一张贺卡,尤其是对那些行为有异的孩子,充分肯定了他们的进步和努力,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家长氛围,也提升了集体凝聚力。
(4)学生群体合力
学生差异行为的辅导,同样离不开所有同学形成的合力。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经常强调“一个集体是一个整体” 的价值观念,不能让这些孩子被边缘化、孤立。只有当所有同学都真正意识到大家都是集体中的一员,都要携手共同进步,对这些同学不再埋怨、歧视、嫌弃,和老师一起帮助他们,就能成为这些同学前进的动力。
3.循因下药 个性辅导
(1)强化规则教育、树立目标意识—针对过度寻求自由
①规则教育。根据一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规则教育、纪律教育,懂得集体中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重要性,大局观念的重要性。如,有个孩子排队行走时总爱蹦蹦跳跳,甚至跳台阶,我在班中举行了一个活动——多种多样的“走”,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想出不一样的走路姿势,然后让孩子们思考,什么时候该用怎样的步履,为什么?在活动中进行了规则教育。
②目标意识。为了消除对什么都抱无所谓的消极态度,要从各个方面为他树立可操作、可检测的量化目标。如,跳绳力争几下,发言每天不少于几次……在目标驱使下慢慢改变懒散行为。
(2)适当的特殊—针对过度寻求关注
①特别的暗号:告诉孩子,课堂上,老师除了上课,还在不停地关注着他,这种关注无法用语言表述,老师的眼睛会说话,当老师用目光注视你时,就在悄悄地说:我爱你,你就轻轻点点头回应一下老师。特殊暗号,不至于使他产生被忽略的沮丧感。
②肢体的抚慰:教师在课堂巡视时,多给这类学生拍拍肩、摸摸头的肢体抚触,能让学生得到情绪上的满足感。
③别样的待遇:下课时找他们聊天;观看演出、集会时站到他们身边;排队时轻拉他们的小手;和老师并排入座就餐……让他们感受老师的关爱,增强他们的自我存在感。
④有用的任务:多给这类学生布置一些任务,如去帮老师去办公室拿教具,分发本子等,因为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为班作贡献,他们乐此不疲,感受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3)动静结合—针对过度寻求认同
①活动环境改善法:这类孩子活泼好动,坐立不安,精神亢奋,不知疲倦,属于胆汁质、活动质的孩子。让他们进行下棋、阅读等安静活动,家里提供一个单独安静学习环境,在校安排坐在前面尽量少受干扰。
②冷静处理法:当这类学生和其他学生产生冲突时,老师首先要坚定而和善地说“不”,并设“薄荷角”,让孩子用一定的时间冷静下来,再让他们自己分析问题并说说解决问题的办法。
③有限选择法:给这类学生有限制的选择权,如有个学生故意打翻了同桌的水杯,我让他选择,是道歉擦干水迹后为他打水,还是道歉后用其他的方式弥补,提供选择后,他就感觉到了被尊重。
④运动释放法:给这些同学适当增加运动量。但要注意,不要以惩罚的名义来进行,而要以奖励的方式进行。
⑤游戏假想法:好动的孩子一有机会就会“撒野”,不让在游戏中练习就会在真实中尝试。针对有攻击行为的学生,在不违背价值观和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用想象的武器设计方案,有效自我安抚,控制情绪冲动。如,让孩子想象出一个陀螺或是沙袋,当无法控制自己时,就在想象中抽陀螺或是打沙袋。
⑥行为厌恶法:邀请孩子做一些老师平常无法忍受的事,也能扭转困境。如,孩子经常踢人,让他反复做踢的动作,一直到踢够为止,过程中他多次提出踢够了,我却故意说不够,他只好无可奈何地继续。通过这种方法他的踢人行为就慢慢改了。
⑦角色体验法:学生处在强势地位,就很难体会弱势者的心理。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换位体验,他们才会有设身处地的感受和理解,从而真正体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⑧任务转移法:承担班内一项日常工作,如,给浇花、辅导同学某项学习任务,并持之以恒做下去,既能满足表现欲,又能在过程中培养责任感。
(4)重拾自信—针对过度寻求安全
他们的行为,往往是消极、内隐的,因不影响集体,常被老师忽略。为了培养这些学生的自信心,融入集体,学习幸福感,应充分发挥罗森塔尔效应。
①常常表现关爱:这类孩子往往内向敏感,他很在意别人对他的态度。要常把关爱之情表达出来,一个赞许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美,一个热情的拥抱,特殊日子的贺卡、小礼品,他都能感受到温度。
②常常进行鼓励:不能在公众场合进行批评脆弱的他们,要常鼓励,任何一次尝试,任何一次进步都值得大张旗鼓地鼓励。用放大镜发现闪光点,进行肯定,进行宣传。
③常常适度帮助:困难面前他们常望而却步,要帮助把大目标分解成为一个个通过努力可及的小任务,他们就会克服畏难情绪、愿意尝试。同时老师多示范,多指导,也能给他们信心。
④常常设置成功机会:成功是前行的动力,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成功机会,只有不断地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他们才会自觉地前行。
当然,学生的辅导成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静待花开”。有时需要漫长的过程,有时会有反复,因此我们不能只看短期结果,要与初始状态进行比较,如孩子行为发生频率有所降低,或是发生时的严重程度有所减轻,又或是孩子开始自我反思、自我修正,这都是行为辅导的有效表现。只要我们坚定信念,讲究辅导的方法,这些个别学生必定能融入班级这个温暖而又充满生机的集体中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肖显富.学生偏差行为的若干思考[J].企业导报,2010(3),P:230-233;
[2]田江莉,杨晓莉.中小学偏差行为成因及辅导原则[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2),P:17-19;
[3]冯观富.儿童偏差行为的辅导与治疗[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
[4]熊华生,李慧.班级管理智慧:案例精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5]简·尼尔森,琳·洛特,斯蒂芬·格伦.教室里的正面管教.[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责编 / 马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