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北省保定学院 李思雨
2025年05月30日
摘 要:在当今经济转型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成为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本文探讨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分析河北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相关问题,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路径,旨在为河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河北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质生产力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正逐步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而高校毕业生作为重要的就业群体,其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河北作为我国重要的人口与教育大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
一、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
新质生产力是在技术革命性飞跃、生产要素创新性布局以及产业深度转型与升级的基础上诞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其特征主要包括高科技性,依赖于先进的技术成果;高效能性,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高附加值性,强调产品与服务在知识、技术、品牌等方面的附加价值。同时,新质生产力强调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友好保护。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推动力。一方面,科技创新能够提升生产效率,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与应用,优化生产流程,减少人力成本。例如,在农业领域,无人机植保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药喷洒的效率与精准度,减少了人工劳动强度。另一方面,科技创新能够优化产业结构,催生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兴起,推动了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等相关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此外,科技创新还能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如电商直播、短视频创作等新兴职业,都是在互联网技术与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产生的。
二、河北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根据教育部数据,截至2024年6月20日,河北共有129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63所,专科院校66所。近些年,河北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就业压力不断加大,2023年毕业生达55万人,较2020年增幅约40.5%,2023年毕业生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3.73%,较2020年降幅1.92%。毕业生就业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而新兴产业的就业比例相对较低。此外,就业市场存在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石家庄、唐山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而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结构性矛盾也较为突出,部分专业的毕业生供过于求,而一些新兴产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却供不应求。
三、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科技创新促进河北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由于缺乏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的动态研判,导致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形成错位。传统学科专业仍占据较大比重,其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滞后于技术迭代节奏,尤其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教学资源投入不足、实践平台建设薄弱等问题突出,使得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难以转化为企业所需的岗位技能,导致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招工难”与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此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常态化运行模式,产学研合作多停留在企业参观、短期实习等浅层次互动,未能建立涵盖课程开发、师资共建、项目研发的深度协作体系。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尽管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相对稳定,但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伴随产业升级与技术替代加速,制造业、基础服务业等传统领域长期作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对标准化、重复性岗位的需求持续萎缩,而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规模却未同步缩减。以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虽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却面临复合型技术人才储备不足的困境。此外,石家庄、唐山等中心城市凭借产业基础与政策优势吸引大量毕业生流入,而冀北、冀南等地区受限于产业结构单一与创新资源匮乏,难以提供充足的高质量岗位,导致“有岗无人”与“有人无岗”现象在空间维度上并存。
(三)就业指导与服务不足
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足。尽管多数高校已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普遍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未能将行业发展趋势、岗位能力需求等动态要素融入教学环节,导致学生难以形成清晰的职业认知与科学的求职策略。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部分院校尚未建立实时更新的岗位数据库,校企信息共享机制亦未完全打通,致使毕业生错失优质就业机会的现象时有发生。面对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诉求,现有服务仍停留在标准化、批量化的初级阶段,缺乏对毕业生专业背景、技能特长、职业倾向的精细化分析,难以提供定制化的岗位推荐与生涯规划建议。
四、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科技创新促进河北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路径探索
(一)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科技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同时,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增加新兴技术课程的比重,优化课程内容,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相匹配。
(二)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构建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涵盖职业规划、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内容,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及时发布就业信息,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就业需求,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如一对一职业咨询、就业推荐等。
(三)鼓励创新创业,拓宽就业渠道
高校应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支持与服务。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政府应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提供创业资金、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为毕业生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此外,高校还应加强与科技园区、众创空间等的合作,为毕业生创新创业提供项目对接与资源共享的平台,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五、结论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科技创新对河北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就业指导、鼓励创新创业等路径,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然而,由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与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关注市场动态与科技发展趋势,深入探索更加有效的就业促进策略,为河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发展提供持续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刘丁慧,欧苗玲.精准帮扶视域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对策研究[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1(6):51-55.
[2]王成,刘渝琳.新质生产力促进就业结构转型了吗——基于超边际一般均衡视角的研究[J].经济评论,2024(03):57-74.
[3]姚崇,孙泽璐.新时代高校就业育人工作体系构建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10):31-38.
[4]许远.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和体面劳动——面向新时代的我国数字技能开发策略及展望[J]教育与职业,2023(3):60-61.
[5]许远.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就业政策和技能策略——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解决之道[J].教育与职业,2024(10):5-14.
基金课题: 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2024年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重点项目“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河北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研究”(编号:JRSHZ-2024-01054)
责编 / 马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