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 黄安妮
2025年02月16日
摘 要:2019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要营造优良发展环境,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的强大动能。创造乃是从无到有的突破性跨越,创新是从一到多的拓展性发展,创业是涵盖了创造和创新并最终将这些创意和革新转化为实际的产业活动,三者彼此紧密衔接。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要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创新创业创造乃是其关键源泉。创新创业创造能激发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进而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等,从而形成新质生产力。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在高等教育中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此后,社会虽对三创教育予以重视,然而大多只是停留在“表面功夫”上,未能深入探究学生的三创素养。培育学生的三创能力,需要留意其内在动机与心理机制,例如激发创造力、学会缓解压力、提高创新思维等,这些均是三创教育达成双重目标所应关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创新;创业;创造;心理;创新创业;教育;科技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创新创业创造(“三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释放创新创业创造动能的重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深入理解并有效运用“三创”概念,对于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三创”教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大部分工作停留在宣传和外在形式层面,未深入挖掘学生心理层面的“三创”素养。因此,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提升创新创业创造的能力,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以及如何构建创新创业创造心理学课程,以解决相关心理问题,推动“三创”教育的发展。
二、社会上的创新创业创造心理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迅猛发展,然而,挑战也随之而来。譬如,科研人员的市场意识较为欠缺,致使中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偏低,存在成果的商业价值与市场需求欠佳等状况,其根源在于科研人员对市场及用户需求的领会不够深入。此外,创业者的心理健康支持匮乏,他们在创业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社会对这方面的关注程度不高。尽管中国的创新能力有所进步,但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以及原创性研发仍需取得突破。
(一)创新心理层面的问题——科研人员市场意识欠缺
中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处于较低水平。尽管政府通过多种途径推动其向市场转化,但产业化进程并不理想。依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 2020(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在 2019 年,全国 3450 家公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项数为 15035 项,总金额达 152.4 亿元,单项平均约为 100 万元,其商业价值与市场需求相对较弱。2019 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将近 2.21 万亿元,然而与之相比,转化金额显得微乎其微,投入的转化率偏低。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所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科研人员对市场以及用户需求的理解不够深入,他们将精力主要集中于技术和理论的研究,缺少市场导向的思维模式,致使部分成果难以找到市场应用的场景。因此,增强科研人员的市场意识、强化用户需求的反馈是推动其成功转化的关键所在。
(二)创业心理问题——创业者心理健康缺乏有力支持
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然而社会对其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较低。创新创业本身具有高风险性和高不确定性,这使得众多创业者长期处于焦虑的状态之中。依据《2021 年中国硬核创业者调研报告》显示,创业者普遍存在焦虑情绪,主要原因涵盖经济下行、个人能力提升的需求以及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但是,社会对此的重视程度不足。中国的创业环境着重强调“拼搏”“奋斗”,这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创业者起到激励作用,然而却缺少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支持。而学习“三创心理”课程中有关创业心理的章节,能够帮助创业者增强抗压能力、提升心理调适水平,有效解决冲突与困境。
(三)创造心理问题——社会创造能力亟待强化
中国在创新能力方面获取了一定成效,专利申请数目位列世界前端。然而,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以及原创性研发尚需进一步突围,众多企业的“创新”大多聚焦于产品改良以及商业模式的优化,并非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创造力教育与实践理应更为侧重激发创造力以及培育长远的创新思维,而非仅仅着眼于短期的市场效益。
依据《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战略问题及对策研究》,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包括专注于发掘和培育基于新原理、新应用和新组合的重大颠覆性技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研发生产颠覆性技术,为颠覆性技术的公共消费和孵化应用营造适宜的市场环境,以及针对创新风险制定治理措施。不过,我国在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存有缺陷,需要强化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
另外,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颁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表明,未来产业受前沿技术推动,处于孕育萌生或产业化初始阶段,属于具有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以及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未来产业的发展,乃是引领科技前行、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抉择。
故而,创新教育和实践应当更为注重激发创造力,激励企业和科研机构投入资源展开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研发工作,达成从“跟随者”向“引领者”的转变。
三、创新创业创造心理学课程的探索
针对社会中从事三创工作的人员存在创造性想法匮乏、对市场和用户的心理分析及认知不足、不明确如何识别商业机会、不懂得怎样将想法与市场需求相衔接、难以在创业过程中遇到棘手问题时调整负面心态等问题,构建系统性课程框架,以助力学生克服上述困境。本研究主要围绕“三全育人”理念展开。
(一)课程框架简述:
1.创新心理
1.1 创新定义:
1.2 创新形成原理。
1.3 创新心理要素:包括创新意识、理念、思维、欲望、激情、意志、能力等。
1.4 创新能力提升:涵盖市场洞察力、优化思维、适应性和灵活性、资源整合能力、风险管理、用户导向、跨部门协作等方面。
1.5 如何识别机会并衔接市场需求。
1.6 商业模式创新。
1.7 培养创新能力的日常习惯。
2.创业心理
2.1 创业的社会意义。
2.2 新时代企业家精神。
2.3 创业心理要素:包含创业动机、意识、情感、能力、心态等。
2.4 缓解压力的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CBT)、情绪释放疗法、冥想等。
2.5 商业中的人性。
3.创造心理
3.1 创造心理认知方法。
3.2 创造心理要素:想象力(突破定势思维)、批判性思维、开放式思维、拆分思维、直觉与洞察力、探险精神、颠覆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延伸式思维等。
头脑风暴五个工具:Round Robin、Mash-up、Opposite thinking、Mind mapping、Scamper.
3.3 创造力能力测试及提升方法。
3.4 如何用负面情绪激发创造力。
(二)课程实施
本研究中的“三创心理教育”教学模式是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基础的。“三全育人”理念在 2005 年首度被提出,2017 年得到了进一步的明晰。该理念着重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作为核心要点,打造协同育人的体系。这一理念不但适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对校企合作中应用型人才的培育有所助益,其目标是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1.全员育人:
师资配备多元化,有创造力培训师、市场商业教师、专业教师、职业规划师、心理疏导老师、知名行业人士等,每个老师都在学员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全方位育人:
多维度支持学员成长,心理疏导、职场技巧、资源对接、专业知识培训、真实商业环境实践、科研探索和创造力培养等一应俱全。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3.全过程育人:
通过七个阶段的系统性培养,从谈话治疗、制定计划方案、定期做市场/用户心理培训、缓解心理压力培训、创造力培训、考核,一直到孵化基地推荐与后续支持,全程陪伴学员的成长。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重点,确保学员能够循序渐进地提升各项能力。
“三创心理学”的教育模式全面支持学生未来综合发展,它不仅关注学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还特别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实践能力培养。这样的教育模式,无疑会为学员的创新创业之路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支持。
四、教学创新点
(一)划分创新心理和创造心理
在以往有关创新心理的相关研究中,诸如创造力心理学、创新创业心理学等理论提到创新心理时,多聚焦于如何激发新颖思想、进行头脑风暴训练以及培养创新思维等方面。然而,本研究提出的“三创心理学”中的创新心理部分在教学上实现了重要突破,区分了创新心理与创造心理的部分,而创新心理与创造心理的区分基于创新与创造定义的区别。以下是对创新与创造定义区别的详细阐述:
1. 实施与商业化的不同
创新是将创造出的技术或产品实际应用并商业化,创造则是创造新的想法或技术。
2. 市场接受度差异
创新是将创造的技术或想法推向市场或社会并满足市场需求,创造侧重于创造新概念或技术,推向市场未必能被接受。
3. 价值创造导向:
创新通过创造的实际应用为用户、消费者或社会创造价值,创造主要关注创造新事物。
4. 迭代开发:
创新通常涉及为满足市场需求对创造的技术或产品进行改进和适应的迭代过程,创造通常是单一的突破或发现。
5. 商业模式整合:
创新意味着改变商业模式、流程或组织实践,以有效融合所创造的技术或产品,而创造往往聚焦于技术或概念上的突破。
此研究中对创新心理与创造心理加以划分,旨在使学生接触更多商业心理方面的知识、意识及认知,塑造学生完备的商业素养,增强商业意识与战略思维,培育风险管理和决策能力,并推进跨学科学习与合作。
(二)与“三全育人”概念的融合
将三创心理培养融入三全育人教学理念,是前瞻且具实践价值的尝试。三全育人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为构建三创心理培养模式提供了框架。结合此理念,从市场/用户心理、压力缓解能力及创造力三方面探讨其优势:
1.深化市场认知,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学生理解市场环境的能力;其次,增强用户视角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基于用户需求开发产品与服务;最后,促进跨学科协作能力培养,助力学生综合学习。
2.压力缓解能力的培养,结合三全育人理念,通过系统化心理干预和全流程支持,助力学生构建积极心理素质。
3.基于三全育人理念,通过多层面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全面促进创造力,提升学生转化想法为成果的能力并强化实践运用。
4.结合三全育人理念,构建系统化培养路径,实施多方协同育人,打破传统模式,强调创新与实践并重,整合资源提升学习效果,为其在多变社会中保持竞争力提供长期保障。
将三创心理的培养与三全育人教学理念相结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还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参考文献
[1]theory.people.com.cn/GB/n1/2019/0809/c40531-31284849.html?ivk_sa=1024320u
[2]徐同飞,高伟。 从“双创”教育到“三创”教育的升级路径 ——基于“三全育人”视角的分析【A】.1674-893X(2022)03−0047−06.
[3]https://mp.weixin.qq.com/s/eOAJcpbzzIJPHSgAPQLzEQ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__2015年第15号国务院公报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5]德勤发布《中国创新崛起——中国创新生态发展报告2019》 | 德勤中国 | 新闻稿 (deloitte.com)
[6] WEF_ChinaCouncilReport_2016_CN.pdf (weforum.org)
[7]36氪研究院 | 2021年中国硬核创业者调研报告-36氪 (36kr.com)
[8]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 (ncste.org)
[9]科技部:我国研发经费支出增长至2.21万亿元 (baidu.com)
[10]2539项专利许可,累计收益超21亿美元,斯坦福大学如何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界面新闻 · JMedia (jiemian.com)
[11]三年调研逾万名企业家,他们的心理韧性还好吗?|中国企业家韧性指数报告发布 (thepaper.cn)
[12]心理中国-2022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 (china.com.cn)
[13]36氪研究院 | 2021年中国硬核创业者调研报告-36氪 (36kr.com)
[14]腾讯新闻. (2024). 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战略问题及对策研究. Retrieved from https://news.qq.com/rain/a/20240226A06X0T00
[15]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 (2024). 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Retrieved from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1/content_6929021.htm
[16] “三全育人”视角下的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sqmc.edu.cn)
[17] OECD/Eurostat (2005). Oslo Manual: Guidelines for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Innovation Data, 3rd Edition, Paris: OECD Publishing.
责编 / 马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