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5-02

科创中国`人物

2025年02月15日

屏幕截图 2025-04-15 151736.png

近日,IEEE奖励委员会官网正式公布了2025年度“IEEE技术领域奖”获奖名单。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因其在高性能人工智能计算基础设施和高效视频编码方面的贡献和领导地位,获得2025年度“IEEE社会基础设施创新奖”。

官网公布的获奖信息强调,高文创立了AVS工作组,带领团队研发制定了高效的AVS视频编码系列标准。截至目前,全球有数十亿个AVS编解码设备与终端已在广泛使用。

近年来,高文在鹏城实验室专注于大规模人工智能应用研究,他牵头设计、研制出低延迟、高可靠性的人工智能集群,并建造出中国首个全面自主可控的E级(百亿亿次)智能算力平台(鹏城云脑Ⅱ)。该平台可为社会提供强大算力支撑,推动数以千计的研发人员该平台开发出自研的人工智能系统。




屏幕截图 2025-04-15 151910.png

一年一度的“地球卫士奖”是联合国颁发的最高级别环境奖项,旨在表彰对环境产生变革性影响的个人和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公布2024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这也是中国人首次在该类别获奖。据介绍,卢琦在科学和政策领域拥有30年的工作经验。作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和三北工程研究院首任院长,卢琦在实施世界上最大的造林项目、建立荒漠生态研究网络和伙伴关系以及促进多边合作方面,在全球遏制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等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




屏幕截图 2025-04-15 152328.png

刚刚过去的2024年,《自然》《科学》两大杂志分别发布了自己的2024年年度“十大人物”和“十大科学突破”,一位中国医生成为这两份榜单的交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的风湿病专家徐沪济,利用由捐赠者细胞制造的CAR-T疗法,使3位罹患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病情得以缓解,《自然》称他为“有胆识的医者”。

徐沪济在风湿免疫学领域深耕多年,此次获奖主要得益于他在CAR-T细胞治疗风湿病等自身免疫疾病的研究成果。他领导的团队与邦耀生物合作,利用邦耀生物开发的新型通用CAR-T细胞用于临床。该疗法能有效地搜寻并消灭导致自身免疫病的B细胞,为治疗风湿免疫病、系统性硬化症等疾病提供了新的希望。徐沪济的研究成果不仅为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为全球科学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此外,他创建了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风湿免疫科,将科室发展成为我国风湿免疫病疑难杂症专病中心之一,全球最大规模的强直性脊柱炎专病中心。




屏幕截图 2025-04-15 152459.png

近日,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奖揭晓,来自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13个国家的25位学者共同分享了11个科学领域(经济学、农业科学、营养学、生物学、化学、地球科学、工程学、数学、医学、物理学、社会学)的奖项。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洪被授予2024年TWAS物理、天文和空间科学奖(共享),以表彰他对发现外尔费米子和固体中其他新型拓扑相关准粒子的开创性贡献。

丁洪,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李政道讲席教授,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若干个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开创性成果:1996年在铜基高温超导体发现赝能隙,2008年在铁基超导体中首次观察到s-波超导序参量,2015年在固体材料中发现外尔费米子,2018年在铁基超导中发现马约拉纳零能模。他于1999年获美国的斯隆奖,2011年被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8年获欧洲先进材料奖, 2020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个人奖),202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屏幕截图 2025-04-15 152708.png

国际科学理事会(International Science Council,简称ISC)官网正式公布,由中国科协推荐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以高票当选会员事务副主席。

朱永官是环境土壤学和环境生物学家,长期从事环境土壤学和环境生物学研究,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曾荣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李比希奖等重要奖项。

ISC是世界上成员覆盖面最广泛、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科技组织,致力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科技在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关切点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全球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联合国体系内代表全球科技界最高水平的机构。





屏幕截图 2025-04-15 152900.png

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THBI)主任王小勤荣获由国际耳鼻喉科研究协会(ARO)颁发的2025年度“基础科学开拓者奖”,他是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位华人科学家。

王小勤是国际上听觉神经科学领域的领军科学家,长期致力于听觉和语音通讯的神经科学研究,他的创新性研究显著推进了我们对大脑听觉功能以及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听觉和发声神经机制的理解。此次获奖理由是他建立了狨猴(Marmoset)这个独特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用于研究听觉感知和语音通讯行为的神经机制。他领导的团队在过去20多年中开发了一系列对清醒狨猴的行为测量和电生理记录的核心技术,并利用这些手段揭示了大脑听觉皮层中若干关键的神经编码机制,如从时间编码到神经发放率编码的转换、音高感知及和谐声表征等。这些发现对理解大脑处理语言和音乐的功能及病理机制有着重大的意义,并已经被写入神经科学领域主流教科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