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4-12

导向语文素养的“阅读链接”有效使用

文/安徽省望江县第一小学 王琨

2024年12月16日

摘  要:“阅读链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扩展知识和提高阅读水平,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利用比喻和类比、组织讨论和辩论,以及组织写作练习,确定阅读目标,明确阅读内容和要求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提高其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这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和批判性思维,在阅读中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提高语文素养,从而提高其素养和阅读水平。

关键词:语文素养;阅读链接;有效使用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阅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然而,不仅需要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还需要理解阅读的目的和意义,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此外,通过“阅读链接”,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观点,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见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因此,如何有效使用“阅读链接”,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阅读和思考,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使用“阅读链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导向语文素养“阅读链接”

有效使用的意义


“阅读链接”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学习知识,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辨和对话的方式。它可以拓展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加强交际能力和培养阅读习惯等。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增加记忆量和追溯性,“阅读链接”是非常有用的,与传统的阅读不同,它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广泛的信息和更深入的理解。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链接展开更广泛的思维,让读者在加深对文本理解的同时,扩大视野。

优化信息收集:“阅读链接”可以帮助读者快速获得文章中遗漏的信息,减少错过重要信息的可能性。

增强文化内涵:有效运用“阅读链接”,除了从表面上了解文章中的信息外,还可以进一步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增强文化底蕴。

增强写作能力:“阅读链接”准确地使用可以引导读者思考问题的角度,从而促使读者更好地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链接,形成自身独有的语言风格[1]。


二、导向语文素养的“阅读链接”有效使用


(一)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导向语文素养的“阅读链接”是指在阅读教学中,通过链接前后文、理解上下文关系,有机地整合并利用各种阅读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部编版三年级《燕子》,在学生开始阅读《燕子》之前,教师可以预设一个阅读目标,如理解燕子的特征、了解燕子的生活习性,并能与自己的生活做出联系。教师可以提问:“燕子是什么样的鸟?它们在哪里筑巢?它们是如何迁徙的?”提供与故事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在介绍《燕子》之前,教师可以简要讲解燕子是一种候鸟,喜欢在高处建巢,有着迁徙的习性。同时,可以了解燕子的外貌特征、食物来源等知识。接着串联篇章,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篇章中相同主题的表达方式。通过这种案例中的有效使用“阅读链接”的方法,学生可以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建立起多个层面的链接,培养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发展、创造性思考和跨学科思维的培养。

培养独立阅读习惯:通过常态化地使用“阅读链接”,指导学生学会自主进行阅读链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习惯和能力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充分重视教材中的链接:在阅读教材时,要特别关注教材中的链接,并读懂链接所表示的含义及其在文章信息之间的联系。在学习阶段,可以重点标记与记录教材中的链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内部的信息关系。

多角度思考文章信息:在阅读教材时,可以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思考去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层次的链接。例如,在读完一个章节片段后,可以透过寻找相关资料,比较汇总信息等方式来进一步加深自身对原文的理解。

注重表述与改写:在阅读教材时,应该重点关注到教材中的链接词汇,掌握并学习使用相关的表述和连接技巧。并且,可以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原文进行改写,以加深对文章信息关联性的了解。

鼓励团队合作:在学习导向语文素养的过程中,鼓励同学之间进行团队合作交流,共同阅读讨论,并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掌握的阅读链接技巧。在小组的互动中,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更加充分地利用教材资源。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提供相关资源和工具: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相关的资源和工具,比如阅读链接数据库、分析工具等,并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学习环境,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2]。

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才能真正地推动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和故事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链接”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也可以暂时放开限制,让学生自己寻找资源和答案。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搜索技巧:为了更好地利用“阅读链接”,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搜索能力和方法。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搜索相关的信息,如何筛选和判断信息的可信度,以及如何将不同信息整合成有用的知识等。这些技能对学生长远而言也非常有用。

注重启发性问题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关键,是启发学生的问题思维能力,即让他们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可以设置启发性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独立探究。这些问题可以涉及“阅读链接”、文章内部信息关联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三)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链接”是让学生培养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需要合理安排时间设计合理的课后阅读任务,鼓励学生每天坚持阅读;提供多样化的资源提供不同形式的阅读材料,如图书、文章、视频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注重互动交流:特别是在小组阅读活动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对话,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想法。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应该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一种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文章或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兴趣和爱好,精心挑选适合的读物,提高阅读效率。

提供适当的阅读材料:教师不仅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也要有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的训练材料,例如简单的阅读测试题目、配有字词解释和注释的文章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速度,并增加阅读自信。

应用反馈机制:在教育教学中,反馈机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时候,应该充分运用反馈机制,及时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阅读水平和进展情况,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处,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

(四)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阅读链接”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思、思考和探究问题,同时剖析知识背后的逻辑和原理。例如,在学习诗歌时,可以要求学生阅读多首不同风格的诗歌,并进行比较和分析,判断哪首诗歌更有表现力、更符合作者的意图等[3]。

提出开放性问题:“阅读链接”中的文章或信息往往包含了许多难以理解或有意思的概念。在读完文章后,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并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利用比喻和类比:由于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直接理解。此时,可以利用比喻和类比的方式,将抽象概念转化为更加形象地概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加深印象。

组织写作练习:除了口语表达能力,写作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深度思考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阅读链接”中的内容,展开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思考完整、逻辑严谨、结论得出正确等方面进行评定。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素养。


三、结束语


导向语文素养的“阅读链接”有效使用体现出阅读教学的常态化,它具有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知识建构和独立学习能力培养的作用,教师要积极运用多种策略,如开放性问题、比喻和类比、讨论和辩论,以及写作练习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从而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黄胜.巧用“阅读链接”  提升语文素养[J].小学教学(语文版),2022(06):77-78.

[2]陈琪.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阅读链接”板块的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22.

[3]叶文中.导向语文素养的“阅读链接”有效使用——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教材为例[J].新教师,2022(02):33-34.

责编 / 马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