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王怡
2024年12月16日
在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上,中国提出《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倡导并践行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坚持“科学无国界、惠及全人类”,携手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科研诚信,尊重科研伦理,塑造科技向善理念,完善全球科技治理”。
倡议或宣言,往往将关注指向发展过程中被忽视的群体、指出阻碍发展的问题并力图引领未来的方向,发出清晰理性且志同道合的声音,为发展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从思想层面看,中国与国际伙伴共同发出的科学倡议为发展指明了前行的航向,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从行动层面看,倡议明确重点领域,为推进发展进程指明优先选项,增添物质力量。其作为理念、原则与行动相统一的国际公共产品,为破解全球科技发展难题提供了系统化、整体性方案。
“碳”寻共识
以全球性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危机,正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需要社会各界从科技创新、政策措施、经济模式、国际合作等方面协同努力。其中,碳排放在人为造成的全球变暖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遵守、履行《巴黎气候协定》,中国与德国都制定了大幅减少碳排放的目标。
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中德建交半个多世纪以来,两国关系保持高水平发展,在经贸、工业、农业等传统领域合作不断深化,绿色低碳和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不断充实,为两国互利共赢注入动力。
今年10月,中国科学院与德国国家科学院在德国柏林共同举办第二届“科学与未来”双边研讨会并联合发布《柏林宣言:通往碳中和之路》,倡议加强基础研究和国际合作,共同探寻实现碳中和的道路,并号召青年科学家在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此前,中国科学院与德国国家科学院曾共同发布主题为“碳中和之路”的联合声明,倡议控制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能源转型,实现两国碳中和目标,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危机。此次《柏林宣言》再次重申齐心协力搭建科学与社会的桥梁的决心,并期望推动中德国际科技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十年来,中国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国内用电增量一半以上,可再生能源年度新增装机在全球占比40%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0亿吨,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与此同时,中国持续为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注入更多的正能量。中国持续通过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通过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开展减缓和适应项目、举办交流研讨班这些方式,帮助提升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截至目前中国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53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
各国的国情现状造就各国不同的减碳治理路径。不同于诸多发达国家先解决环境污染再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中国强调要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主抓手,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而由于燃煤发电减少和能源密集型工业产量下降,去年德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6.73亿吨,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少于政府设定的2023年目标7.22亿吨,意味着德国向碳中和最终目标又迈进一步。实际上,欧盟自1993年成立以来,已实质性迈向碳中和的转型阶段,在气候政策的约束和引导下,各重点排放领域的转型变化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具备参考价值。
全球气候问题不是某一地区或国家可以独自解决的,需要各国共同努力为国际绿色合作创造有利条件,跨国合作与技术共享是全球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由之路。
“智”地有声
人工智能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变革性的技术之一,正悄然成为助推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双飞跃的新引擎,掀起所有行业深层次革新风暴。但是在发展的背面,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所需成本正在直线攀升,高昂的成本正在迫使很多经济和技术基础条件不足的国家和地区面对新技术时踟蹰不前。造成发展鸿沟的原因综合且复杂,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于数据-算法-算力三大关键要素的深层创新需求全面提升,人力成本、维护成本等也在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呈几何倍数提升。
面对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如何确保其公平包容普惠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
为弥合国际智能鸿沟,全球各国应共同努力,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全球均衡发展,让更多国家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共享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机遇。如今,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表现已跻身全球前列。中国不仅着力加强自身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能力建设,还是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致力于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并为世界各国搭建合作平台。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原则以及面向发展中国家加强国际合作与援助是中国一贯的立场。
今年9月,“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高级别会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为了弥合数字和智能鸿沟,特别是帮助全球南方国家在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平等受益,中国在会上提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旨在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促进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工智能能力建设,促进人工智能和数字基础设施联通、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等愿景。
今年以来,中国积极推动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首份聚焦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的决议——“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举办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和首届人工智能能力建设研讨班。此次提出的普惠计划与此前行动一脉相承,体现中国对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治理的引领作用,推动各国共享智能红利,建设人工智能普惠愿景。
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曾毅表示,“以往全球范围的讨论,可能聚焦在人工智能的安全伦理治理问题。但是对于很多中低收入国家来说,没有最基本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也更没有人工智能的创新与应用能力。人工智能技术的诞生,本来目的是赋能可持续发展,去弥合数字的鸿沟,但是现在这种鸿沟被拉大。能力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帮助中低收入的国家去弥合数字鸿沟,让人工智能的红利惠及他们。”
献给人类1%的礼物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完成21年之后,由中国科学家发起,希腊、马来西亚、英国、比利时、土耳其、美国、新加坡等14个国家的科学家联合在学术期刊《细胞研究》上以社论方式倡议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二期”,旨在构建更全面、更多样化的人类基因组图谱,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和普及。多国科研人员强调:“我们必须更加努力,使精准医疗成为全人类普遍的礼物——对后代来说,是可用和可及的。”
1990年,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HGP启动,并于2003年宣告完成初稿。这项壮举由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和中国的科学家花了13年时间、耗资38亿美元完成,与研究原子弹的美国“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20世纪三大科学工程。
30多年来,HGP的完成极大地推动了基因组学研究和精准医疗的发展,然而,精准医疗对全球人口健康的影响迄今为止仍然微不足道。要想取得更具影响力的进步,还有赖于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合作。
作为一份倡议,HGP2提出赋予全人类读取和使用自身基因组信息的权利,以过上更健康、更长寿的生活。HGP2设定了初步目标,涵盖数据生成、精准干预和临床转化三大方面,包括一系列量化目标。其中,数据生成目标包括完成全球超过1%人口的基因组测序,为人类泛基因组项目贡献来自20多个国家的5万个完整参考基因组,将多组学整合到精准医疗的标准和方法中,以及创建来自不同人群的大型多组学队列等;精准干预目标包括定义携带者筛查、偶然发现、显性疾病、罕见疾病诊断和药物基因组学的最佳实践报告和干预措施,并对所有测序的基因组实施临床可行的报告和干预,实施标准化的健康经济学研究,量化基因组引导干预的成本效益等。
HGP2的核心目标是绘制人类基因组的全景图,解码遗传信息与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通过依托全球各国的基因组测序数据,科学家们能够识别出影响健康的关键基因和遗传变异,进而发展出针对个体的精准医疗方案,实现更广泛的健康公平和医疗进步。与此同时,其不可避免需要面临经济、组织、基础设施、科学以及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的全球性挑战。
关于如何解决这些挑战,在科学层面——HGP2将创建一个全球研究联盟,以实现其科学转化目标,并在国家计划的科学战略中促进知识平等,联盟将促进“团队科学”,而不是竞争;为解决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挑战——HGP2将与经济、组织、基础设施、科学以及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ELSI)领域专家合作,共同为全人类开发文化敏感、尊重人权并符合法律的方法。优先培训基因组学和遗传咨询的核心专业知识,如临床遗传学家、顾问和社会工作者。与政府、区域团体、患者代表团体和基因组学组织展开合作,国际机构如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以成为合作伙伴,确保ELSI被纳入政府政策。
2024年,在国际社会期待或忧虑的目光中,中国在一系列重要双多边场合上,坚定地发出了中国声音、提出了中国倡议、并给出了中国方案,与国际伙伴一道通过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走出更加光明、更加普惠、更加有担当的全球科技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