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冯昭
2024年12月16日
10月16日,在意大利罗马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以下简称“粮农组织”)总部举行的世界粮食日全球活动仪式上,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因有效防控草地贪夜蛾并促进全球粮食安全,荣获202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成就奖。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表示,这一成就不仅对中国,对整个亚洲和全球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保护农作物和保障粮食供应作出重大贡献。
这只是中国农业技术成就的冰山一角。近年来,我国在稻渔种养、生物育种、棉花种植、海洋探索等多个领域均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与亚非拉美等地区学者的交流合作,持续为解决全球农业难题提供着“中国方案”。
应对挑战 探索农食系统转型升级
当前,受极端天气、气候变化以及新冠疫情带来的持续影响,以及自然资源退化、贸易摩擦和地区冲突等多重风险威胁,全球食物安全与营养状况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科技创新成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食物供给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今年10月,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在2024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上表示,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全球新冠疫情后国际国内发展窗口期,迫切需要农食系统向更具生产力、更加可持续、更加营养、更具韧性以及更有包容性的方向转型。
在不少与会专家看来,对替代蛋白质的探索正成为农食系统转型的方向之一。2019年世界粮食奖得主大卫·纳巴罗就认为,牲畜是导致全球温度上升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的主要排放源,同时也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农食系统转型不仅要减少牲畜生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还必须兼顾依赖动物生存的数百万家庭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探索蛋白质新资源显得尤为迫切。“我注意到,中国已在该领域迈出步伐,特别是在植物基蛋白、细胞培养肉、发酵蛋白等替代蛋白前沿科技进行了大量投入。”他说。
瞄准农业科技前沿和最新成果,2024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还发布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农业创新报告》《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农业未来重大研究与创新领域热点展望》《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等报告和一系列科研成果,为解决农业领域问题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稻渔种养 共建柬埔寨“鱼米走廊”
作为绿色生态农业模式,渔农综合种养和水资源综合管理能有效整合资源、提升生产效率,但在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方面仍面临诸多科技难题。
在此背景下,粮农组织与上海海洋大学联合主办了第三届稻渔综合种养与水资源管理国际研讨会,旨在为全球稻渔综合种养领域决策者、科学家及利益相关者提供高水平交流平台,重点讨论如何通过稻渔综合种养促进水资源综合管理,并推动《可持续水产养殖准则》实践和全球“蓝色转型”。
为推动稻渔种养技术的全球推广,上海海洋大学已与粮农组织举办过两届国际研讨会,并在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建立示范基地,编写了多语种技术手册。此外,上海海洋大学还承担了亚洲合作资金项目“澜湄国家稻渔种养技术合作及人才培养”,在柬埔寨和老挝开展了系列化稻渔种养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工作。
今年4月,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吴旭干曾率澜湄稻渔项目组抵达柬埔寨,为执行和推动建设“鱼米走廊”项目开展技术服务。柬埔寨现有水稻种植面积330万公顷,而淡水池塘养殖面积仅为1350公顷,罗氏沼虾、银鲃、罗非鱼等水产品供应量不足,市场价格较高。因此中柬合作共建柬埔寨“鱼米走廊”潜力巨大。
到达柬埔寨第二天,澜湄稻渔项目组就走访了该国南部的三处水稻-罗氏沼虾示范养殖基地,采集罗氏沼虾和水体样品,并为当地农民开展水稻-罗氏沼虾共生技术培训。“我们从基本原理讲起,再介绍通用技术,手把手传授经验。”吴旭干表示,柬埔寨开展稻虾种养模式潜力很大,但会受到旱雨季周期制约,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熟练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此外,为了给柬埔寨等国家培养多层次水产养殖专业人才,上海海洋大学还设立了澜湄稻渔专项奖学金。今后,上海海洋大学将在稻渔技术合作研发、稻渔技术示范中心建设、柬埔寨本土化稻渔人才培养、鱼米科技小院建设等方面持续努力,为“鱼米走廊”建设和中柬农业合作贡献力量。
科技兴棉 中亚院士专家汇聚新疆
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
作为中国面向中亚的桥头堡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不仅在国内棉花生产、全球棉花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具备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技术优势、经济优势和人文优势,特别是与中亚国家相似的自然环境与气候资源,为双方在棉花等农业领域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9月,100余位来自我国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的院士专家齐聚新疆昌吉,举办了一场旨在强化中国与中亚国家棉花科技创新与合作,交流探讨交叉性、前瞻性和综合性科学问题,助力区域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中亚棉花科技创新与合作国际学术交流会。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棉花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李付广在会上表示,通过不断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科技创新与合作,可以提升中亚国家棉花产能,助力农民增收,同时还能有效缓解国内粮棉用地的矛盾,拓宽原棉进口渠道,稳固并增强我国棉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区域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早在去年7月,这里就举办了首届中国—中亚农业科技创新与合作国际研讨会,并发布面向中亚合作的《昌吉宣言》,揭牌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中亚农业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中国农业科学院不断拓宽和持续深化与中亚国家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交流合作,实施了多项农业科技创新合作项目。
在本届中国—中亚棉花科技创新与合作国际学术交流会上,各国专家共分享41篇高质量的学术报告,涵盖棉花育种的前沿探索、病虫害防控的创新策略、栽培技术的优化升级、纺织加工的工艺革新等棉花产业发展的各个关键领域,为棉花产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会议分享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以及一系列先进的棉花种植和加工技术,有望推动棉花种植、加工、纺织等全产业链的升级与优化,为棉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支持、技术支持和发展动力。
帮扶非洲 农业科技合作再度升级
科技合作,也是中非农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已向9个非洲国家发放超过1000份绿色超级稻材料,累计推广面积达5.7万公顷,比当地品种增产20%以上,超3万户农民从中受益。
例如,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在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多哥等地合作选育适宜当地的芝麻品种,汉芝3号在莫桑比克产量提高50%左右,含油量提高3—4个百分点;在多哥试验的芝麻产量是非洲平均产量的3倍,而针对肯尼亚农户普遍依赖人力耕作效率较低的问题,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通过引进中国制造的手推式播种机,使播种效率提高了8倍。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坦也认为,中国和非洲的农业都是以小农户经营模式为基础,中国在从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技术,特别是针对不同生产场景的农业技术解决方案更适合在非洲国家应用,对非洲解决粮食安全和贫困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而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成立,则标志着中非农业科技合作开始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零散到整合、从单线到网络的升级。联盟工作计划(2025-2027)提到,将围绕粮食安全、生物安全、绿色发展等中非农业共同关注的领域,初步建立科技与产业信息交流平台、启动能力建设和人才赋能计划、发布中非农业高端智库产品,通过开展战略研究和重点科技合作项目促进中非农业科技与产业资源的精准对接和深度整合。
此外,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还将面向非洲重点国别和重要农产品实施“点亮”工程,开展资源收集、品种选育、标准化栽培技术等方面的合作,扩大非洲经济作物市场,提高其农业附加值,助力非洲农民增产增收。
牵手拉美 开展生物育种联合研发
2021年9月,科技部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科技创新论坛上提出共建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可持续粮食创新中心的倡议。为落实这一共识,今年11月,中拉可持续粮食创新中心在海南三亚正式成立。
中国科学院院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主任李家洋介绍,中拉可持续粮食创新中心将通过战略研讨、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等形式,集成转化重要粮食作物分子育种的理论与技术成果,重点开展大豆、玉米等种质资源鉴定和高产优质新品种创制等方面的科技人员交流培训、生物育种联合研发、作物性状测试、新品种示范推广等务实合作,建设互联互通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智利驻华大使毛里西奥·乌尔塔多在中拉可持续粮食创新论坛暨中拉可持续粮食创新中心启动会上表示,双方科研人员应加强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经验,在农业科技发展、植物新品种培育、抗病作物育种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实现科技上的互利互惠。
“中国农业领域有非常多的技术,尤其是先进的农作物生长技术、种子培育技术,为墨西哥农业发展提供了多种选择。”墨西哥驻华大使馆合作与教育事务主管安东尼奥·波尔蒂利亚认为,中拉可持续粮食创新论坛的举办加强了双方合作,希望借此机会让墨西哥农业科研机构、企业学习更多的中国农业技术,提升墨西哥农业生产,共同加强粮食安全保障。
南下印尼 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
在地球上,珊瑚礁面积不到海洋面积的0.1%,却能够为四分之一海洋物种提供生存的家园。然而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传统渔业捕捞对印度尼西亚近海珊瑚礁及其生物资源产生了重大影响,渔业资源可持续受到严重挑战。
2021年,上海海洋大学获批亚洲合作资金专项项目“中国-印度尼西亚近海海洋生态牧场技术”,总体建设目标是以海洋生态牧场为核心,研发人工鱼礁和增殖放流关键技术,解决印尼渔业产业当前所面临的渔业技术发展相对滞后、渔业资源生境修复和资源养护等瓶颈问题,并为印尼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实际解决办法,增进渔业相关产业经济效益。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刘必林认为,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有利于推动海洋渔业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在近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综合管理方面,有利于将传统的“采捕型”渔业转化为“可控型”渔业,促成“和谐渔业”的良好局面。
2021—2023年,项目组经过两次走访调查,现场了解拟建海洋牧场周边的海域、岛屿环境和社会条件,并针对印尼海域条件和本地生物物种,设计了多种适应于热带珊瑚礁海域的鱼礁,发布多项增殖放流技术成果。
2024年10月,“中国与印度尼西亚近海海洋生态牧场技术合作研究”在印尼南苏拉威西省望加锡市开展示范建设,全面展示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印尼哈山努丁大学近年来共同开展人工鱼礁、增殖放流技术的研究成果。
人工鱼礁投放后,双方团队着手增殖放流经筛选的鱼苗和贝苗。中方团队还通过举办海洋牧场技术培训班,就人工鱼礁设计和投放技术、人工鱼礁效果评估、贝类增殖与养殖技术实践,以及珊瑚调查方法、要点和案例研究,为印尼方技术人员、学生做了详尽的技术讲解。
“海洋牧场建设已经在中国各个海域取得了成功,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措施,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也对我们渔业资源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印尼哈桑努丁大学副校长Adi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