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4-09

上海天文馆-----连接人与宇宙

文/本刊记者 池文淑

2024年09月25日

屏幕截图 2024-10-25 155902.png

屏幕截图 2024-10-25 155935.png



“在上海建设一座天文馆”,是许多科学家、天文爱好者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共同梦想。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文学家叶叔华曾在2010年建言,21世纪深空探测将成为各国科技竞赛场,我国也在其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兴建天文馆,对广大市民进行天文科学知识普及推广、补充青少年天文科学方面的非正规教育至关重要。

2021年7月,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开馆,梦想和建言变成了现实。运营三年来,上海天文馆已经成为一座引发全国乃至国际关注的“网红”新地标。高峰期间,两分钟内13万人抢购4000张门票。


建筑之美:用建筑语言表达天文学现象


据了解,作为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位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靠近地铁16号线滴水湖站,占地面积约5.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上海天文馆以“连接人与宇宙”为设计理念,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为使命,以“为人们塑造完整的宇宙最近观”为愿景,鼓励人们感受星空、理解宇宙、思索未来。

上海天文馆的建筑设计源自对轨道运动的形式化抽象,不仅展现了天文学概念,而且可以真实追踪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使整个建筑成为一件可以表现时间流逝的大型天文仪器,是上海天文馆最大的一件展品。特别是夏至前后,光影与地面标记的重合成为一种节气的标志,使整个建筑成为连接人和宇宙的工具,是具有开创性的博物馆建造实践。馆方将建筑信息模型化(BIM)技术纳入工程项目管理,囊括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信息。加上16项授权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助力建设团队最终顺利实现了建筑结构、功能与形态的融合。

据介绍,上海天文馆主建筑以优美的螺旋形态构成“天体运行轨道”,独具特色的圆洞天窗、球幕影院和倒转穹顶这三个圆形元素构成“三体”结构,共同诠释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圆洞天窗位于主建筑的入口,当太阳光穿过圆洞,会在地面形成光斑,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移动,光斑也将在地面上缓缓移动,起到像日晷一样的作用。球幕影院的球体外直径30米,如果把滴水湖比作太阳,球幕影院就是等比例缩小的地球。倒转穹顶的碗形设计重造了一个观天的地平线,“屏蔽”城市的喧嚣和周遭的一切,使置身其中的人得以静观天空、思考宇宙,设计师将其称为“与天对话的地方”。

主建筑外的景观区域还设计了三组螺旋形的绿化带,从主建筑向外自然延伸出去,象征着星系的旋臂,并与外围的“星空之境”公园自然衔接,和谐地形成了一个以星空为主题的城市绿地公园,充分体现了建筑与生态的有机融合。


展示之新:营造沉浸式宇宙空间体验环境


据了解,上海天文馆不仅场馆建设难度大,展示策划与设计同样极具挑战。天文科学专业性高,不易理解,并且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型天文科学展示鲜有可以参照的成熟模板。如何讲好科学故事,如何触动观众心灵,馆方布展人员在不停地探索。

最终,从人们最为熟知的神话故事到城市人久违的宇宙星空,从身边的日地月系统到那些神奇而令人感叹的太阳系奇景,上海天文馆以“我们不是在写一本教科书,我们是在创造一段体验”为展陈设计理念,全新打造了“家园”“宇宙”“征程”三大主题展区及“中华问天”“好奇星球”“航向火星”等特色展区,还有8K超高清多功能球幕影院、星闻会客厅、望舒天文台、羲和太阳塔与星空探索营,全景展现宇宙浩瀚图景,打造多感官探索之旅,帮助观众塑造完整的宇宙观。 

全馆运用精心设计的环境氛围、灯光音效和高仿真场景模拟手段,构建沉浸式宇宙空间体验环境;采用体感互动、数据可视化、AR、VR、生物识别等各类先进的展示手段,集视、听、触于一体,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和感官,带领他们在神秘美丽的时空意境中,获得全新的宇宙探索体验。在300余件展品中,原创比例高达85%,互动展品占比50%以上。

其中,上海天文馆“双焦点可切换式一米望远镜”(DOT)是国内最大口径的科研科普两用望远镜,它采用主焦点和耐式焦点的自由切换装置,使其既可以进行科研观测或学生创新课题研究,也可以在夜间使人观赏到最高清晰度的月球、行星和深空天体之形象,仅需短暂一瞥,即可令人终生难忘。


馆藏之特:陨石和文物质量国际一流


丰富的藏品资源是顶级天文馆的重要指标。上海天文馆的馆藏陨石和文物藏品在质量上,已达到国际一流收藏的水准。

据介绍,在陨石藏品方面,上海天文馆不仅征集了品种稀有的月球陨石、火星陨石、灶神星陨石,而且以精品目击陨石为重要收藏目标,向观众展示随州陨石、鄄城陨石、长兴陨石、东乌珠穆沁旗石铁陨石、车里雅宾斯克陨石、阿林铁陨石等约70件目击陨石。

在天文类文物方面,上海天文馆也征集了众多珍贵的文物藏品,总数超过120件(套)。牛顿、第谷、开普勒、伽利略、惠更斯等天文和物理学大师的原版著作都在馆内展出,其中,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英文版第一版(1729年)来自英国的拍卖会,经过英国政府的国宝审查才来到上海;伽利略发明的第一台折射望远镜、牛顿发明的第一台反射望远镜都是高仿复制品,出自国外工匠大师之手,让观众一睹曾经改变人类宇宙观的科学仪器;精美的《和谐大宇宙》星图,以及欧洲早期各种天球仪和望远镜,带领观众步入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殿堂。

场馆设施处处体现出人文关怀,不仅在馆内建了多处无障碍设施,还专门设有盲文图文版,让残障人士也能了解天文知识。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伴随着上海天文馆落成并进入稳步运营期,上海科技馆迈入了集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三馆集群”的超大型综合性科技博物馆发展新阶段,充分彰显上海的城市软实力,推进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屏幕截图 2024-10-25 16043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