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4-05

科创中国·人物

2024年05月25日

屏幕截图 2024-06-25 120106.png当地时间4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非盟总部举行第八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颁奖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乔杰因其在生殖医学、改善女性生殖健康方面的研究和共享科学数据等工作而获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官网公告中表示,作为一名生殖医学专家,乔杰开拓了人类对于生殖生理和不孕疾病背后机制的理解。她带领团队多层次揭示了人类配子及早期胚胎发育调控过程中一系列“黑匣子”,多年来持续进行不孕不育病因探索和临床诊疗,特别是发现肠道微生物在女性生殖障碍性疾病中的关键作用。另外,乔杰在女性生育力保护保存、着床前胚胎遗传学诊断新方法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




屏幕截图 2024-06-25 120116.png在近日举行的“世界三大发明展”之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脉冲视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学黄铁军教授联合申报的“脉冲连续摄影原理和高速相机”项目,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最高级别“评审团嘉许金奖”。 

黄铁军为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从事智能视觉信息处理技术研究30多年,在视频编码标准、视觉特征分析和仿生视觉模型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终结了国外向我国视频行业索取高额专利费的历史。

脉冲连续成像的新原理颠覆了1839年照相术发明以来沿用至今的快门曝光成像原理,被中国电子学会鉴定为“重大原始创新”, 2021年该技术通过成果转化方式转移到脉冲视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屏幕截图 2024-06-25 120125.png近日,美国复垦(修复)学会(简称ASRS)奖励委员会致信宣布,中国矿业大学胡振琪教授被ASRS奖励委员会评选为2024年度ASRS William T. Plass终身成就奖获得者。ASRS首次将该奖项颁发给亚洲科学家。

胡振琪,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教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能源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院长,是中国煤炭学会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兼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分会副主任委员。胡振琪致力于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理论与技术研究,首创采煤塌陷区边采边复和黄河泥沙充填复垦技术,攻克自燃煤矸石山阻燃型生态修复技术难题。 胡振琪还推动了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的革新,为中国该领域的创立、发展及国际学术影响作出了突出贡献。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在保护国家耕地红线、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绿色矿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屏幕截图 2024-06-25 120920.png近日,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在官网公布2024年各奖项获奖名单。在中国地理学会的组织和推动下,5位中国学者获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方创琳、李裕瑞获IGU杰出地理实践奖。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曹现勇、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李琰、河南大学教授董冠鹏获IGU青年奖。

国际地理联合会杰出地理实践奖设立于2022年,是为表彰学术成果被广泛采纳和应用于学术界内外各个领域实践、并作出杰出贡献的地理学家而设立的,也是国际地理联合会成立100周年来首次设立的奖项。国际地理联合会青年奖旨在表彰完成正规地理教育后的10年内取得卓越研究成果的年轻学者。


屏幕截图 2024-06-25 120149.png近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马玲君副教授荣获2024—2025年度国际食品科学技术联盟“青年科学家奖”,以表彰其在酚醌反应介导的果蔬品质与安全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

该奖项由国际食品科学技术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IUFoST)宣布,经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提名推荐,联盟专家评审,充分体现了国际食品科技界对我国青年科学家的优秀素质与杰出成就的肯定与赞誉。

90后青年学者马玲君主要从事果蔬品质与安全方面的研究,入选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是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专家、Wiley中国开放科学高贡献作者,近5年发表文章及封面文章20余篇。


屏幕截图 2024-06-25 120158.png近日,亚太工程组织联合会(FEIAP)召开2024年全体大会,会上公布了2024年度亚太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师奖获得者名单。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席工程师苏权科因其在跨海集群工程建设与管理方面的突出贡献和成就而获奖。

苏权科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拥有超30年的实践经验,先后参加或主持了汕头海湾大桥、台山镇海湾大桥、厦门海沧大桥等工程建设管理工作。2004年起担任港珠澳大桥工程总工程师,创立“螺旋逼近优化+全景式创新+工业化建造”工程协同创新管理系统,为推动我国跨海集群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作出突出贡献,曾获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