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2023-11

新时代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

文/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于洋

2023年11月20日

摘要: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基因密码”应融入高等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的全流程体系中,将内里的“隐性思政”与外化的“显性思政”一道构建新时期立德树人的培养体系,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是解决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的基石,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双向融合,以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坚强堡垒的作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应以学生为导向,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同时组织建设与制度修订,为课堂上高质量思政教学保驾护航,确保课程思政改革的高质量开展。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认识;举措


中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往一直依靠通识教育和公共基础课体系中的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思想政治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碎片化、标签化、脱离实际等,学生学得不起劲,教师教得无成就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处于较为无味的地步。因此,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课程思政”,并在高等院校发芽、开花和结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基因密码”应融入高等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的全流程体系中,将内里的“隐性思政”与外化的“显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一道,共同构建三全课程思政的育人格局。

(一)课程思政是解决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第一要务。立足中国国内的高等教育,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果是检验高校全面工作的标尺,是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范式。当前,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教育的复杂性。高等教育的立德树人目标依赖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难以达成。因此,教育理念的转变,课程思政的出现为这一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耳目一新的培养路径。各领域专业课程思政资源的规划、构建和落实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发挥所有高校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二)“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双向融会

过去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主要以思政元素的“镶嵌”为主,即“专业知识+思政元素”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显性方法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存在“片面将‘思政元素’解读为国家大政方针的‘传播器’”情况,而未斟酌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教学之间的契合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需要协同共频育人。首先,二者的融合要体现出思政课程的核心位置和功能,增强思政课程的专业性和时代感,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主战场的显性责任;其次,需要发挥专业领域课程的思政功能,找准其对思政课程中基本观点、理论和结论的有效支撑点,更好地发挥其全方位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论据的功能,实现体现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契合。再次,课程思政开展的关键在于要通过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比喻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考虑到各学科、各专业的特点,应积极寻找思政教育针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制定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与重点、完善评价与考核方案,提升教学效果与水平。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思政教师应该扮演“主导”的角色,参与专业课程思政开发、方案拟定以及教材/教案的规划,掌握整个思政教育的方向,对其中的偏离及时作出预警和纠正,使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表现形成积淀,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身为专业课教师,更加应结合专业特长与学生的专业基础,不断对专业课讲授内容深入挖掘,更好体现思想政治育人的效果。

(三)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坚强堡垒作用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意见,为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指明了方向。高校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以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把控能力等都深刻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程思政改革中起到了堡垒的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大舞台,教师理应自觉地成为意识形态的传承主体,能够带领学生完成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与意义领会。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主场应该有能力驾驭课程,所讲授的课程体现出三个维度,即理论厚度、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自觉自信地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娓娓道来。因此,高校教师应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自身修为强,才能够做到存“道”精“业”,修己后才能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修为、领悟与落地能力,具体办法有两个:其一,专业主讲教师能够在本专业的课程目标设计的“导论”中切实引思政教育,在课程的“导论”中基于基本知识点、教学及思政的内容,以体现教学目标,故“导论”被作为课程建设的启明星。“导论”能够充分彰显出教师对于专业知识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教师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教学水平。一般来讲,“导论”中要详细阐述课程制定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的进展及现状、相关的专业理论基础、学科发展的前沿和热点等,多个维度地梳理国内外、古往今来的成果,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生动阐明理论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积累所学。其二,高校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及教学课程内容,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搭建有中国思政元素的课程体系和授课范本,从而通过潜移默化、身体力行的引导与影响,提高学生的品位、陶冶学生的情操、滋养学生的人格,创建中国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高校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教师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身体力行、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互动中感受到教师的榜样力量,达到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坚强堡垒的作用。

(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应以学生为导向

学生在其完整的高等教育过程中应成为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中的参与主体。围绕着这个教学理念,高校教师要制定多层次课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在知识、理论和技能传授的基础上,注重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理解思政元素的内涵,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培养创造性思维,面向未来,埋头实干,提升学生聚焦专业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为满足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应对课程进行教学重构,建立课堂的双向性、自主性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导向的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主要体现在:(1)正确引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结合不同专业教学体系将思政教育内容的嵌入专业教学模块中,同时开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的素质能力建设。(2)在课堂教学上,应采用专业课程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提升学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知识,采用翻转式教学、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的形式,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表达能力,从而构建起“知识达成、能力培养、素质形成、品德塑造”四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五)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

在近年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书院制、新文科、新工科的计划不断开展、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升级改造和变换的大背景下,课程建设的落脚点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这样才能成就课程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比如理科课程,如基础学科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医学等课程建设可以适当加入科技哲学、伦理道德等,让纯理学科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引领;针对工学科领域中涉及的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生态环保等和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应引导大学生了解其背景、来源、概况和突破路径,进行更高视角的探索;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建设可以适当加入经过城乡社会调查分析得出的严谨数据,对其进行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等视域的阐释。此外,基于专业课程研究的特点、学校建设的特色和目标,进行校本教材外延式开发也具有重要价值。思政元素要“基因式”契合课程建设,侧重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进入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模块和课程体系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进入学科实践技能基地和平台,师生在专业技能交流和互动资源的扩展,同时兼顾各领域专业课程体系的知识框架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六)组织建设与制度修订,为课堂上高质量思政教学保驾护航

课程思政的根本所在是全员育人,充分将思政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育人的各个环节,不仅仅是简单的课程开设或教学活动,而是要用生动的实例,感染、教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实现立德树人的崇高目标。为持续、有效、广泛地开展好课程思政,应该更加注重相关组织的建设和制度的完善,形成党委带头、党政齐抓共管的局面,由校党委亲自部署和统一领导,教务处牵头,相关部处与二级学院积极配合,完成各个学科、各个专业、各门课程的思政建设体系及内容,由教务处通过思政课程立项、激励广大一线教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严格考核,引导教师教学的侧重,通过示范思政课的比赛与评选,积极开展多种形式校内、校际间的课程思政研讨会、课程思政公开培训与观摩,力争对每门思政示范课都进行精品打造,带动更多的思政课程注重与专业特色的结合,推动学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全面展开,形成“课程门门含思政,教师人人讲思政”的良好格局。另外,课程思政组织与制度建设,也需要通过一定的激励评价机制和考核制度来落实和推动。首先,通过文件的起草、制度的修订、课程的改革,建立思政探讨组织,提供交流学习平台与机会,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成立思政工作室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传授心得,不断挖掘课程内涵、注重趣味性、元素的多样性、内容的理解性,言传身教;通过各类思政教学比赛,切实形成思教融合、教学相长的局面。注重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师将形成师徒关系,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所体现的“真问题”;坚持教学与实践考察、科学研究相结合,基于理论基础的不断创新,以理服人,更好传播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优良成果。其次,高校应注重激励政策和考核制度的完善,合理性地把教师课程思政活动进行量化,进行荣誉奖励与物质鼓励,和评奖评优、职称评定挂钩,以此来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建设当中。同时,高校建立监督考核机制,通过团队督导,及时了解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完成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监督教师是否及时改进和调整,以取得期待的课堂思政教学效果。再者,在学校层面,也应建立动态、长期、可靠的评估机制,掌握学生、教师的理念认同、价值观、学习态度、出勤率、抬头率等指标,利用更为先进的评价形式,建立更加有效的评估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课程思政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是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的关键所在,因而与之相应的教学改革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以教改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意识与能力,基于机制改革与完善,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协同与评价;以教改革为发力点,注重科学内涵,形成有机完整的科学体系,突破痛点、难点。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时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力培养勇担重任的时代先锋。


参考文献

[1]张筝,宋媛光,赵琳.习近平经济思想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思政[J].中国冶金教育,2023(5):101-104.

[2]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3]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校研究,2019(1):125-128.

[4]汤苗苗,董美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1):54-70.

[5]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1);5-9.

[6]梁赟玲.以学生为导向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对外经贸,2023(10);127-130.

[7]蒲清平,何丽玲.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9):105-114.

[8]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3):47-52.

责编 / 马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