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柯欣 通讯员/袁仕联
2024年05月28日
5月25日,由广东院士联合会、东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以“大模型具身智能”为主题的2024松山湖科学会议在东莞拉开帷幕,40多位院士专家齐聚东莞分享最新技术趋势和突破性进展,展示前沿科技成果、探讨产业发展机遇,深度交流对接并为企业把脉问诊。
会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会议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王树新,新西兰工程院院士陈小奇、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郭毅可、戴建生,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马书根、郭书祥等出席会议,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出席会议并讲话,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成洪波,东莞市副市长黎军、陈庆松,广东院士联合会(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秘书长卢育辉等出席会议。
2024松山湖科学会议全体大会聚焦“大模型具身智能”领域,同时举办多模态大模型、机器人具身智能、医疗机器人具身智能、具身多智能体、具身智能技术实现、具身智能安全与治理等多个专题学术讨论会,在为期两天的学术会议中,院士专家们围绕跨区域、跨学科协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面向基础研究前沿,面向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需求,聚焦大模型时代下具身智能的现状、挑战与未来走向展开研讨,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发展建议,形成《2024松山湖科学会议共识》并对外发布,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会议执行主席张建伟在介绍会议总览时表示,具身智能已成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他介绍指出具身智能旨在发展基于数据驱动的软硬件结合智能体,以不同形态的机器人在真实物理环境下执行任务为主要方式,来实现人工智能的进化,具备自感知、自认知、自决策、自执行、自学习等智能特征。他希望参会的各位专家、产业界代表能够在松山湖科学会议中畅所欲言,观点碰撞,思辨梳理,共同为大模型时代具身智能的发展,探索交流互鉴。
张钹在会上发表题为《大模型时代的具身智能》的特邀报告。张钹认为第一代人工智能基于知识的推理模型,属于知识驱动,模拟人类思考、理性行为;第二代人工智能是数据驱动,针对特定领域,利用特定模型(算法和算力),完成特定任务;发展第三代人工智能,核心思想一定要建立人工智能的理论,人工智能当前面临的问题就出在到现在为止没有理论支持。他表示正因为缺少理论,造成当前社会对语言大模型的认知处于模糊阶段,对涌现的现象难以解释,他提出了第三代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知识驱动+数据驱动,利用知识、数据、算法和算力等4大要素,构建可解释与鲁棒(稳健)的 AI理论与方法,发展安全、可控、可信、可靠和可扩展的AI技术,这是推动AI创新应用与产业化的必经之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国杰带来题为《关于具身智能的元思考》的特邀报告。李国杰在报告中指出,学者们估计未来5-10年机器人大模型将处于加速爆发期。波士顿咨询公司(BCG)预测,到2030年,智能机器人系统可能给全球经济带来约4-6万亿美元的年增长价值。大模型是提高具身智能环境适应性和进化学习能力的可行途径之一,中国要争取在大模型技术上迎头赶上,有所突破。
陈小奇、郭毅可、戴建生等外籍院士及专家也分别围绕“具身智能”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分享。
据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致辞时介绍,会议举办地松山湖所在的东莞作为一座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特色的城市,既有孕育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肥沃土壤,更是人工智能产业化应用的巨大蓝海,将在电子信息领域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在模型应用领域推动“大模型”+“工业小模型”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同时,加强算力算法生态在松山湖和滨海湾集聚,设立“工业算法”联盟,加快开发一批“开箱即用”的智能算法应用,在中心城区附近规划建设人工智能小镇,探索建设城市级人工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台。他还为会议主席张钹、会议执行主席张建伟颁发了纪念证书。
会议期间特设了院士专家·企业面对面交流活动,院士专家团队携前沿尖端科技成果,围绕企业重点技术需求进行把脉问诊。活动邀请了华为、vivo、菲鹏生物等14家企业的高管、研发负责人带来了34条具体需求,与参会院士专家交流对接。
责编/贾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