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科协携手民办科研机构推进农业发展
10月14日,“河北省科协会士燕赵行”启动仪式暨“河北科润农业技术研究所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张建辉、河北省科技厅人事处调研员高鹏,河北科润农业技术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站长乔艳辉,河北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王慧军,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河北省科协会士邓兴旺出席了本次大会并发表讲话。会议由河北省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主任王建楼主持。
大会现场
揭牌仪式
引进人才巩固创新基础
2016年底,河北省科协开启深化改革,建立科协会士制度,把会士作为柔性引进人才的手段,积极引进人才和项目。几年来,先后聘任了包括邓兴旺院士在内53名高层次专家,科协个人会员增加到8000余人。此次“河北省科协会士燕赵行”活动依旧以“引进国家高端科技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省科技发展”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发挥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河北省的经济发展。
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张建辉发表讲话
河北省科技厅人事处调研员高鹏发表讲话
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张建辉强调:“谁抓住了人才,谁就抓住了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若想实现河北省从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转变,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人才取胜。”河北省科技厅人事处调研员高鹏表示,近年来,河北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兴冀和人才强省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了对高端人才引进支持的顶层设计,截至目前,在全省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已建立院士工作站413家,引进院士总人数达到460多人,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民办科研机构加快创新步伐
目前,我国科研机构大部分属于公办,是科研的主力军,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民办科研机构的实力也在逐步显现,民办科研机构的产业基地,资金实力,科研转化的优势也在相继迸发。
河北科润农业技术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站长乔艳辉在大会上发言
河北科润农业技术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站长乔艳辉发言指出,河北科润农业技术研究所是2005年在省民政厅和科技厅注册的民办非企业科研单位,主要是开展玉米和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承接国家、河北省及企事业单位各种试验任务,试验田面积达600多亩,2015年研究所南龙试验站被农业部定为“国家黄淮海区域农作物品种综合试验站。研究所成立以来,育种团队自主培育出一批优良的玉米、小麦种质资源,选育通过国家、河北省审定的新品种26个,其中玉米新品种19个,小麦新品种7个。
为了实现农业科技转型升级,2018年6月,研究所与邓兴旺博士及其团队合作,开展非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小麦育种和成果开发,目前,已经有2个玉米稳定品系、5个小麦稳定品系参加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程序。
此次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立,将会进一步激发河北科润农业技术研究所的创新活力,为中国的绿色农业、高质量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洁田模式”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河北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王慧军作报告
河北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王慧军在《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河北农业转型升级》的报告中指出,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和农业产业变革迎来了历史性交汇,未来农产品的竞争是产品质量与效益的竞争,竞争的核心是优良品种的竞争,谁拥有优良品种的知识产权,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河北省应大力发展现代科技农业,积极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到作物育种之中。
邓兴旺院士回答与会人员问题
传统农业生产中,大田农作物生产成本的50%—70%集中在前期的耕地、播种和杂草防控上,如何防控农田杂草的有效防控,是大田农作物规模化、机械化高效生产的重要环节。邓兴旺院士在《洁田技术和洁田模式的创新、集成及应用》学术报告中介绍,洁田模式是洁田技术和洁田耕作模式的总称,洁田技术是指以新型非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为核心,集成品种培育、分子育种、栽培管理等配套技术形成的综合性农业现代化生产技术体系;洁田耕作模式是指在洁田技术基础上开发利用具有特定抗性的水稻、玉米、油菜等大田作物,配套专用除草剂,进行连作、轮作、套作、间作的种植制度。
邓兴旺院士参观试验田
洁田模式以解决杂草防除技术为基础,集成了新的轻简高效作物种植耕作栽培等新技术,为种植业者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该成果填补了我国主要农作物在非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育种领域的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洁田模式经过近三年在全国500多个试验点的试验示范,洁田水稻可为农户节本增效120-300元/亩。
河北科润农业技术研究院与邓兴旺院士及其团队以河北农业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地发展“洁田模式”,而这一富有科技含量的模式注入,也将为河北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手机体验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手机版
-
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