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特别报道

袁寿其特色办学推进江大创新发展

  袁寿其兼任亚洲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常务理事兼排灌机械分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分会副理事长兼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农业机械学报》副主编、《机械工程学报》编委等职务;1998年获江苏省青年科技奖,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6年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被列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201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10年获中国农业机械发展贡献奖。
  袁寿其长期从事排灌机械工程和流体机械及工程领域的科研工作,曾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国家“九五”科技攻关、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江苏省自然基金等30余项课题,目前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4项课题;在《农业工程学报》、《机械工程学报》等杂志和美国ASME学术讨论会等发表论文27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2部;先后获得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等表彰,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部级二等奖等奖励;申报发明专利15项,培养和指导博士后6名、博士生29名,指导的学生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篇、提名奖1篇,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江苏大学近年来获批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获得4项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奖励,并连续三年获得6项国家科技奖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奖励。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步入了世界公认的大众化阶段。温家宝总理曾多次说到,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提高质量。2010年我国发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全民族的科学素养,使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国家战略落到实处,是各高校应当承担的重要职责。
  坐落在江苏镇江的江苏大学,是一所既非“985”又非“211”的行业转制高校,近年来,她获批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获得4项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奖励,并连续三年获得6项国家科技奖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奖励。这一切都与江大积极探索特色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日,江苏大学校长袁寿其接受本刊专访,讲述了江大的成功秘诀及未来的发展规划。


  记者: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您认为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
  袁寿其: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创新型人才,而高校责无旁贷的责任就是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是我在江大发展中经常强调的观点。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江苏大学采取多种措施,坚持特色办学,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记者:江大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将创新落到实处的?有哪些亮点?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袁寿其:江苏大学自2001年由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后,仅5年时间,就在“规模发展与质量提高相结合、外延扩张与内涵充实相结合、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相结合、基础加强与特色创建相结合”的理念下,快速实现了办学规模、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以及基本建设等7个方面的融合与突破,并形成了“9大学科共融一体,江大学子同处一园”的办学格局。“十一五”以来,江大紧扣“提升内涵,强化特色”的发展主题,以教学质量优先、拔尖人才优先、强势学科优先、自主创新优先,即“四个优先”为指导,大力实施“国字头”品牌建设、管理创新、和谐校园和党的建设等工程,实现了跨越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国字头”工程成效显著。国字头品牌是高水平大学的基本内涵。“国字头”即在国内有地位,在国家级学科、项目、人才、成果及各类奖项上占有一席之地。一所大学,只有将其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培养质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置于国家级平台上加以考量,其特色和水平才能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认可,才能做到国内有地位。为此,我校将实施“国字头”品牌工程作为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引擎,倾力打造教学、科研、学科、队伍品牌。仅“十一五”以来,我校就新增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优秀教学团队2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项等奖励。
  二是质量工程成绩喜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水平大学的根本任务。江大始终把教学作为工作中心,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推进教育创新,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努力创建“本科教学质量名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方面,始终突出高起点创办新专业和全力打造品牌特色专业两个重点,现已拥有83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10大学科门类,建成了一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方面,获批“十一五”国家级教材27部、省精品教材30部;实践基地方面,形成了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为代表,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主体的实验中心体系;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推进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和创新人才、卓越人才、精英人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是科技实力不断增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高水平大学能力水平的重要体现。我校始终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并举,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并进,积极贯彻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使科研总量快速提升,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成效显著,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提升。“十一五”以来,科研经费总量达15.07亿元,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58项,被评为“江苏省‘十一五’获重大科技成果奖励成绩显著学校”,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
  四是学科建设实现跨越。高水平学科是高水平大学的本质要求。我校始终坚持“三个理念”,即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的理念,切实将学科建设作为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的核心;坚持学科建设强化特色的理念,努力以学科优势方向的提升,带动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坚持学科重在建设的理念,科学制定学科建设规划,以“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作为衡量和检验各学科建设成效的主要依据。目前,学校拥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4个江苏省“十二五”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个江苏省“十二五”一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
  五是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高水平的队伍是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我校遵循“系统培养的人才开发规律”,按照“第一资源、人才优先、以用为本、服务发展”的工作方针,对新时期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和顶层设计,并把“高端引领、青年英才、国际视野”三大要素嵌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系统,整体性构建人才培养链。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强化“四个突出”,即突出高端人才聚集,打造人才高峰,实施“杰出人才集聚工程”和“百名博士引进计划”,倾力打造和选聘“国字头”人才;突出青年教师培养,夯实人才高原,实施“拔尖人才”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突出教师队伍国际化,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到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突出学科平台支撑,培育创新团队,建立“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学科平台”模式,让优秀人才依托学科平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目前,一批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群迅速崛起,引领学校发展不断向高端迈进。
  六是开放办学逐步推进。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特征。我校作为全国第一批有条件接受外国留学生的200所高校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面向34个国家举办了15期农机设计与制造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农机管理和技术专家。近年来,学校大力推动学生的国际流动、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教学与课程国际化、国际合作研究以及国际合作办学,与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5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奥地利格拉兹大学合作建设了孔子学院,与德国马格德堡大学、英国利兹大学和美国阿卡迪亚大学分别联合开展了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国际课程实验班。学校获批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受院校”。同时,我们广泛拓展社会资源,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成立了江苏大学校友会、基金会、董事会等,通过集聚社会资源,支撑服务学校事业发展。
  七是办学条件根本改善。完备的条件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保障。江苏大学组建10年来,我校面积由1800余亩增加到3045亩,建筑总面积由74万平方米增加到14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由0.80亿元增加到5亿多元,生态化、数字化校园初步建成,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数字图书馆已正式启用,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查新量居国内领先水平。
  记者:您是江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推动和实施者,也是真正有切身体会的人,能总结一下江大成功的经验吗?
  袁寿其:江大的成功秘诀可以概括为“六个一”,即一个好基础、一个好目标、一个好主题、一个好理念、一个好抓手和一个好氛围。
  江大办学渊源可由原江苏理工大学追溯到1902年张之洞等人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110年的办学积淀,使江大具有深厚的办学底蕴。特别是江大的主体,原江苏理工大学早在1978年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且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这为江大奠定了较高的办学起点和较强的办学实力。这就是一个好基础。
  一个好目标是指,把学校建设成为“工科特色更加鲜明,若干学科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开放式教学研究性综合性大学”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反映了全校师生的心声,汇聚了全校师生的力量,形成了全校上下凝心聚力抓建设,只争朝夕谋发展的生动局面。一个好主题是指,“提升内涵,强化特色”的发展主题,它及时推动了学校事业发展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并与“十一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实现了同步接轨。一个好理念是指,教学质量、拔尖人才、强势学科、自主创新“四个优先”的办学理念。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的发展战略在全体教职工思想上得到牢固确立,行动上得到贯彻落实,有力促进了反映学校实力水平的关键指标迅速攀升,不断突破。而一个好抓手是指,大力实施的“国字头”品牌建设工程,走出了一条以重点带一般的内涵发展之路,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一个好氛围是指,在学校改革发展中逐渐形成的“风气正、关系顺、人心齐、思路清、工作实、发展快”的良好局面,为学校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记者:今年是“十二五”的关键之年,江大为此都做了怎样的规划呢?
  袁寿其:2012年是江大组建第二个10年的起点,更是江大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转折点。2010年我们已经集聚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科学制定了江大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确定了“一进入四增强”的总体目标。
  “一进入”是指,我们将努力提高江大综合办学实力,使其进入国内高校前70位。“四增强”是指,我们将努力增强江大的核心发展力、综合竞争力、改革创新力以及社会影响力,使其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我校将大力实施特色发展、人才强校、国际合作、凝心聚力四大战略,着力推进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科引领、科技攀登、国际开放、管理创新、资源集聚、基础保障、文化提升和党的建设十大工程,全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
  记者:前面聊了那么多江大的发展经历,作为“老江大人”,您心中的江大是什么样子的?对于她今后的创新发展您又寄予了怎样的期望?
  袁寿其:我1980年考入镇江农业机械学院(江大前身)水力机械专业,之后在江大完成了硕士、博士的学业,直至担任江大校长。在我心中,江大是一所百年老校,是一所底蕴深厚的高校,也是一所经历了转制和合并的国内百强高校。江大未来的发展目标就是要高水平、国际化、有特色。
  在高水平方面,我们将一手抓国字头,一手抓国际化,两翼齐飞,双轮驱动,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国字头工程将重点开拓新领域,尤其是要在院士的引进与培养、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973”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上实现新突破,努力扩大国字头的覆盖面;国际化将重点树立国际化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必由之路的理念,着力完善国际化工作推进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尤其要强化国际化工作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的紧密结合,深入推进创新人才、精英人才、卓越人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开放格局中实现事业新跨越。在有特色方面,我们将坚持“工中有农,以工支农”的办学理念,以大力开展区域以及行业协同创新为己任,紧密联系江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聚焦现代农业工程重点领域技术发展方向,努力成为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主动融入江苏创新驱动战略,努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未来的发展中,江苏大学将通过坚持走高水平、国际化、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努力为转制合并高校建设发展,探索和创造更多的成功经验。

手机体验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手机版


  • 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