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科技园区

加强创新与产业政策体系建设 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

 


加强创新与产业政策体系建设 

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


文/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被纳入中国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要加快建设成为现代制造业与研发转化基地,要在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创新上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
        天津滨海新区把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努力在环渤海湾京津冀地区,建设一个追求卓越、具有创新活力、创新要素聚集的世界性的生物医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
        我们深切认识到,广泛聚集国际、国内的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是加快生物医药研发转化基地建设的关键,需要形成一个区域性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系统。我们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系统,首先基于一个开放创新的环境,建设有高水平、国际化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创业服务平台,形成国际和国内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以及富有创造性的人力资源队伍、世界级的生物医药研发中心、产业孵化器和高技术企业等高度聚集区。在这样一个创新生态系统中,各级政府将在推动创新与产业化上扮演重要角色,科技与金融将有机地结合,创新与发展将不断得到激励,科技成果不断得到转化,高技术企业集群不断扩大发展。

一、国家、地方与区域政策聚焦,形成各级政府的纵贯联动机制

        围绕天津滨海新区加快生物医药领域创新与产业化,从国家各部委、天津市到滨海新区的各功能区,政策聚焦,上下联动,形成推进创新与产业化的合力。
        2007年7月,国家科技部与天津市政府建立了科技工作会商制度;2006年6月,国家科技部与天津市政府签署了在滨海新区共建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的议定书,同年12月,国家科技部、天津市领导为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的研发区—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奠基;2007年6月,在滨海新区举办了国际生物经济大会,国家科技部、卫生部、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天津市提出了四部一市共同建设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的意见,国家部委在创新园建设、关键技术与药物研发、人才队伍建设、投资与贸易、生产与流通等方面给予天津指导和支持,把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集生物医药研究开发、产业孵化、生产贸易于一体的生物医药创新聚集区和产业基地;2008年,在国家科技部与天津市第三次部市科技工作会商会上,会议提出以滨海新区为核心建立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明确要从一流政策环境建设入手,形成聚集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学,都与天津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其中中科院与天津市共建的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基本建成。
        围绕推进滨海新区生物医药的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建设,在国家科技部指导下,天津市政府于2008年8月颁布了《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优惠政策(津政发[2008]68号)》。
        滨海新区各功能区积极响应,纷纷出台响应的政策措施。如2009年初,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就落实《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优惠政策》出台了配套区域政策,每年分别安排1亿元、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生物医药创业领军人才引进、药物研发、临床研究等。
        通过国家、天津市、滨海新区及各功能区的互动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的建设。天津有17个项目被列入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得到国家科技经费约3亿元。自2007年以来,天津市已投入财政资金5亿元用于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的研发核心—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的基本建设和技术平台建设。目前,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已完成一期7万平方米研发大楼、综合楼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被列为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的综合性技术大平台。

二、面向开放创新的政策
        
        天津市具有深厚的生物医药研发与产业基础。目前从事生物医药研发生产企业500多家,拥有天津市医药集团、天士力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葛兰素史克(GSK)、诺和诺德(Novo Nordisk)、诺维信(Novozymes)、百特(Baxter)、大冢(Otsuka)、武田(Takeda)等一批知名跨国企业。在研发上,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药物研究院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等国家和市属的大学、科研机构十余所,建成GLP标准的药物安全评价中心、新药研究中心、中药现代化工程中心、功能基因组与生物芯片研究中心等十余个公共技术平台,专职科研人员20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位。
        为抢抓生物经济发展的机遇,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建设与发展,天津始终坚持开放创新的政策,广泛吸引国内外的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与产业资源。
        一是大力吸引人才的政策。按照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的宗旨,我们提出了引进创业领军人才的概念、标准和遴选办法,设立了引进创业领军人才专项资金,出台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百人计划以及在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具体政策措施,在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11个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对引进的海内外创业领军人才由专项资金给予300万元经费资助(含200万元项目资助和100万元安家补贴)。2008年底,首批4名来自海外的生物医药高层次人才通过领军人才遴选评审,享受到相关优惠政策。2009年以来,已筛选出14人报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已有4人进入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
        二是聚集研发机构的政策。对国际和国内知名的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进驻滨海新区建立研发总部,从事研发与转化工作的,由所在功能区给予500至2000万元的研发或产业化经费补贴。目前,与意大利国家高等卫生研究院、佛罗伦萨大学医学院等合作的中意中医药联合研究院,被列入首批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分子医学中心达成建设天津分中心的协议;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成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三是鼓励项目引进。鼓励和支持生物医药领域技术经纪人才进入滨海新区,对其引进的高水平研发项目和投资在区内实施转化和产业化的,由所在功能区给予奖励,引进项目投资实际到位额在1亿元以下(含1亿元)的,奖励1%;超过1亿元的,另奖励超出部分的0.5%。

三、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政策
        
        天津市级财政每年安排生物医药研发转化专项计划,用于支持新药研发与转化。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年度3亿元的生物医药创新与产业化专项资金,为各功能区对于获得国家、天津市资助的生物医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给予资金配套。
        天津市对于在药物发现和药效试验阶段的项目给予30至5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对临床前试验阶段的项目给予100至20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对Ⅰ期临床试验阶段的项目给予50至10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对Ⅱ期、Ⅲ期临床试验以及生产性试验阶段的项目,给予500万元以上的科研经费资助。天津市每年2亿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对于新药临床研究和产业化给予重点支持,已扶持此类项目23项(资助额度从500万元到2000万元),占项目总数的24.2%,占投入市财政总经费的30.6%。
        为加快生物医药创新,天津高度重视面向生物医药研发、产业化的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明确了政府投资、企业化管理、专业化运营的机制。目前,在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投资1.5亿元建设药物分析测试中心、药物发现筛选平台、生物医药信息平台、GMP研发中试平台等四个核心公共技术平台。同时在南开大学、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等9个单位分别建设GLP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心、临床试验平台、化学原料药中试平台、中药中试生产平台等11个支撑公共技术平台,为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团队与企业,提供药物分析测试、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CRO(合同研发外包)、CMO(合同加工外包)、数据存储和处理、国际申报等全程服务和支撑。

四、生物医药产业扶持政策
        
        对于进入滨海新区的生物医药类企业,我们将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认定管理,落实15%税率的优惠政策。对于企业研发经费,落实150%的税前加计抵扣政策。对于企业和机构的技术开发与技术转让,落实相关税收减免政策。
        对于由引进的海外创业领军人才创办的企业,视为境内企业,经认定后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各项优惠,企业所得税留区部分的全部和营业税留区部分的50%,自纳税之日起5年内返还给企业并全部用作企业研发资金。在示范区购买生产、研发用地的,根据其投资规模、投资密度和项目质量等因素给予相应的建设扶持。示范区引进的生物医药企业租用厂房的,3年内给予最高100万元租金补贴。
        加强科技与金融有机结合,促进创业投资、商业金融对生物医药企业和项目的支持。“滨海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优先支持区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于风险投资机构在示范区内选定投资的生物医药项目,按不低于实际投资额的20%提供跟进投资。在示范区内筹资设立资金总额不少于5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示范区内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建立与商业银行合作的生物医药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对于成长期的生物医药中小企业给予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贷款扶持。
        滨海新区鼓励示范区内生物医药企业上市融资。对示范区内生物医药企业在证券市场融资或在非上市公众公司交易市场(OTC)中融资并用于新药研发和产业化的,由所在功能区给予最高50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
                                                                                                                        责编/李玉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