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创新方法

应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方法培训

 

 

张武城教授(右)与俄罗斯TRIZ专家在研讨会上合影



        张武城,北京市机电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科技论坛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兼职教授,长期从事科研、教学和创新管理实践,是创新方法研究领域的专家。近期,本刊记者就创新方法培训以及创新方法研究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张武城教授。
        记   者:作为创新方法研究领域的专家,您提出了“创造创新方略”。这一方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张武城: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企业应以创新方法为主线,努力培养创造性人才,通过战略创新、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夺取竞争优势。
        该书共包含了六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创造学的基础,包括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才等;第二部分是创新体系,包括了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企业公司创新系统等;第三部分是创造技能,因为创造发明不但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技法,还需要各种基础能力和基本素质所形成的创造技能,包括观察能力、理解力、发现问题能力、选题和解题能力、抓住机遇能力、操作能力、系统分析和系统决策能力及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等;第四部分是创造创新方法,包括TRIZ法、智力激励法、类比创造法、列举法、逆向构思法、联想技法、形态分析法、演绎发明法、信息交合法、移植法和这些创造技法的综合应用,通过对创造技法的学习和运用,可以提高创造发明的速度和成功率;第五部分是企业创新战略,其中包括了连续创新和突破创新、集成创新、模仿创新,以及对创新战略的选择;第六部分是创新环境,这是创新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条件,包括文化环境和企业文化创新、学习环境和创造教育、人力资源、政策制度环境、法制环境等的创新。
        记   者:TRIZ理论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的总称,这两者有何异同?两者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张武城:从根本上讲,两者是一致的。从创造学的角度来讲,创新方法就是刘燕华副部长所讲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的总称,而TRIZ理论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将这些方面都包容在一起,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三者的体现,是系统科学的体现,是最容易开展培训和容易掌握的一种方法,其他的方法比如灵感、直觉、发散思维等往往令人难以驾驭。刘燕华副部长的讲话,更是全面而具体地阐明了这个问题。他说:TRIZ有三个办法让人去进行思维,举个例子,如九屏图。开发一项新技术,过去什么样,现在什么样,将来什么样;产品的子系统过去什么样,现在什么样,将来什么样;同样,它的超系统过去什么样,现在什么样,将来什么样。将产品技术分为九块分析,就是九屏图,让人们按照这一方法去思考。还有智能小矮人、尺寸-时间-成本(STC)算子等都是非常有效的创新思维方法。
        在科技部最近组织编写的技术创新方法培训丛书,包括组织翻译的国外TRIZ培训的先进教材,都对创新思维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而创新方法包括了更多的东西,其中有各种工具,包括对于创新成果的检测工具,更为全面一些。
        记   者:您经常深入机关、企业、研究院和大专院校等开展创造学培训活动,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有何好的建议?
        张武城:最近我给科技部写了几份报告,其中一份报告就讲到了创新方法要分四个步骤来进行培训。第一步是“扫盲”培训,大约需要经历“三个半小时”;第二步是二十四小时到五十个小时培训,依据国外经验,经历第二步培训的科技人员,其创造力可以提高一倍左右;第三步是从经过第二步培训的人员中,挑选出较为杰出的人员,再进行一百二十小时培训,待培训结束后,这一部分人就可以成为企业的总工程师、技术科长、课题组长等;第四步是从经历第三步培训的人员中,挑选出最优秀的人员再进行二百四十个小时的培训,成为TRIZ专家,他们将成为未来“国家TRIZ研究院”的骨干人员。国家TRIZ研究院将承担帮助更多的企业进行人才培训和创新发明,就像现在俄罗斯有30位5级TRIZ专家一样,当然这需要经历一个积累的过程,每一位专家需要做成百上千个案例。
        让更多的人掌握创新方法是首要任务,国家也要进行相应的立法,让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政府部门和企业党政一把手)去掌握创新方法。其次还要编制技术创新方法培训教材,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试点先行的原则,对创新人才进行培养。
        记   者:创新方法在现实中有哪些实际应用?现阶段中国各行业对创新方法的应用是什么样的状况?
        张武城:对于创新方法的推广刚刚开始。两年前,在团中央我曾经组织过几次创新方法的培训,培训人员中有的已经提交了7项专利申请,已经产生了一些成效。现在科技部正在组织翻译的《简明TRIZ理论教程》一书介绍了企业通过TRIZ解决问题之后就保密,并不对外公开,世界范围内都是这种状况。用TRIZ解决问题在现阶段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简单问题,TRIZ专家很快就能够解决,许多高水平的培训班就能出专利。第二个是复杂问题的解决,属于三级、四级发明,因为涉及到企业核心技术,企业不愿意公开。我汇总了1000个案例,例如摩托罗拉、GE公司,在一些问题的解决上都应用了TRIZ理论,曾有数字统计,TRIZ在发达国家应用以后,已经产生了200万个高水平专利。当前在我国中兴电讯,黑龙江、新疆、内蒙等地已经开始创新方法的应用,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解决的问题多数是一些简单问题,对于复杂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一个过程。
        记   者:您在突破创新、集成创新、模仿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这些创新方法的内容是什么?
        张武城:关于突破创新,随着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竞争格局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现有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均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高水平技术创新的基本特点是突破性,它依靠新的科学知识和效应,突破创新有时会改变技术和经济方面的规则,企业通过突破创新改变市场结构、竞争态势乃至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也实现了自身的变革。其中我院飞驶绿能燃料电池汽车、人工心脏研发等项目就采取了突破创新的方法。
        “集成创新”,就是指创新主体以实现市场价值为目标,将各种成熟的创新因素包括技术、知识、信息、资源、能力和观念进行匹配和融合,构成新的集成体或服务体系,大幅度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整体功能,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的过程。该过程是建立在社会联系基础上的互助,强调主动优选行为。其中我院研发的开放式五轴数控系统就是应用了集成创新方法。
        “模仿创新”是后发者的创新,后发者以首创者的创新经验为基础,以原始创新产品为示范,着眼于成为市场的后来者。这要求企业有强大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分解研究”与“破译黑箱”等途径,消化和吸收模仿对象的隐形技术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开发出更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包括产品的工艺创新、结构创新和流程创新。由于模仿创新是一种投入少、省力、风险小、见效快、易开展的创新活动,其技术原理通常没有重大变化,主要是基于市场需求的扩展和技术上的改进,也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实施跨越的必由之路。我们在引进立式加工中心并进行二次创新时就采取了模仿创新。
        记   者:对于创新理论的普及推广及应用,您有哪些建议?
        张武城:一是加强培训,具体来讲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加强科学思维培养,大力促进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培育。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许多智商早熟的儿童成为高分低能的“尖子”,使多数具有创造潜力的儿童成为“失败者”。当前,首先要从“娃娃”抓起,不断总结完善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经验,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质量评价制度、考试招生制度,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其次鼓励本科生、研究生投入科研工作,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最后要采用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培训手段,促进各类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掌握有效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工具,增强创新素质与技能。
        二是加强科学方法的研究、总结和应用。一方面动员组织各有关学术团体、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广泛参与,按照学科分类国家标准,对各学科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梳理、归纳、总结,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学科研究与方法研究的交叉融合与互相渗透。分阶段、分学科逐步完成涵盖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科学领域的各学科《科学方法大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学方法的广泛利用,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撑。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新研究财政拨款制度,在技术转移、科学普及、创新方法的培训和创新工具的研发和推广方面迅速增加投入。
        三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方法应用,切实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进TRIZ等国际先进技术创新方法与中国本土需求融合;推广技术成熟度预测、技术进化模式与路线、冲突解决原理、效应知识及标准解等TRIZ中成熟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加强技术创新方法知识库建设,研究开发出适应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理论体系、软件和工作平台。推动企业形成关注创新、形成创新的良好氛围。发挥职工的首创精神,积极鼓励和表彰对企业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科技标兵,深化“厂会协作”,推进产学研结合,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
        四是着力推进科学工具的自主创新,逐步摆脱我国科研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积极推进重要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加强科学仪器升级改造技术研究开发和二次创新,充分挖掘现有科学仪器设备潜能和利用水平,并积极推进国产科学仪器的应用。
        五是推进创新方法宣传与普及。通过各类媒体加强宣传,为开展创新方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进创新方法工作,并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创新方法。将科学知识的普及与科学方法的普及相结合,全面推动创新方法的普及。
        第六是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创新方法交流。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社会各界人士对创新方法的重视和参与。加强创新方法的国际合作,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应用国外先进的创新方法的理念、模式,积极开展创新方法相关领域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
        采访结束后,我们对创新方法在国内的培训与宣传概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创新方法在我国的传播与推广还处于起步阶段,更需要我们对创新方法进行广泛的传播,任重而道远。对于创新方法,我们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要学习黑龙江的经验“三年不争论”,转变观念,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以技术创新方法培训工作为重要载体,扎实有效地推进创新方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