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科技园区

“第一资源”的智慧旋风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蓬勃兴起,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在这场竞争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人才,尤其是创业创新领军人才,成为最宝贵、最紧缺的“第一资源”,成为国家、地区之间发展竞争的焦点。谁拥有大量的高层次人才资源,谁就会拥有强大的、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谁能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知识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谁就能够赢得竞争的主动权。
厦门火炬高新区园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人才是科技创新和项目带动的关键推手。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引擎,厦门火炬高新区正在逐步壮大“创新舰队”,努力打造“海西”人才高地。从今年以来的几次人才“事件”可窥见一斑。
        2009年4月,厦门火炬高新区在福建省率先实施在境外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515”工程,出台了《引进境外科技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办法》,为加快集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项目、鼓励境外科技领军人才到厦门火炬高新区创新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2009年8月22日,从20多名境外人才中层层筛选出来的4名精英接受了厦门火炬高新区组织的专家评审。这是厦门火炬高新区实施引进境外科技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办法后举办的首批领军人才评审答辩会,4位境外人才的创新创业项目涉及电子通讯、光电、新材料、自动化控制、机体一体化等领域。目前,已经有2名海外人才通过高新区组织的评审,正式成为火炬高新区首批引进的海外科技领军人才。
        2009年10月22日,在大连举行的第二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授牌仪式上,厦门火炬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游文昌代表厦门火炬高新区接受了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授予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牌匾,厦门火炬高新区因此成为全国67个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之一,这是福建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厦门火炬高新区将担当起国家赋予的集聚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担当起引领科技创新、推动海西建设的重任。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厦门火炬高新区一直秉承着“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人才聚集理念,始终坚持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和施展才华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这一宗旨,从完善人才政策、加强人才引进、强化人才培训、推进人才服务等方面着手,建立起了一个完善的服务于主导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

        “天使”基金帮扶创新人才创业

        2002年6月,厦门火炬高新区推动市人大出台了我国首部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厦门经济特区鼓励留学人员来厦创业工作规定》。《规定》明确了入驻厦门火炬高新区并符合条件的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可以获得10万元无偿创业资助金。《规定》还首次以法规的形式,将企业注册门槛降至三万元人民币,并规定留学人员以自有成果作价入股占注册资本金的比例不受限制,取得了《公司法》颁布以来的新突破;另外,还在诸如企业注册、房租减免、税收优惠、专项扶持资金等创业优惠政策及留学人员生活方面都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条款。《规定》因此被来厦门创业的留学人员称为“天使”基金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29家留学人员企业得到了此项资助,可以说绝大部分入驻厦门火炬高新区的留学人员企业都获得了这笔宝贵的“天使”资金。该资金数量虽不多,但关键时刻对企业而言却是雪中送炭。
北大泰普科技有限公司,是北京大学的一级校办企业,其总经理王多祥也将马上拥有新的身份—北大工学院的院长助理。目前,他正在着力推动厦门火炬北大创新创业中心的建立。王多祥自豪地说:“我们就是要在北大与厦门之间,在项目与企业之间架起共同发展的金桥。”
        1998年1月,王多祥一个人带着6万元的创业资金及母校北大的项目,入驻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创业园,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历程。由于资金匮乏,经营困难,王多祥常常夜不能寐。高新区创业园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将十多平方米的电梯间无偿提供给王多祥作生产加工车间,同时还扶持给予10万元作为流动资金。依靠创业园提供的孵化空间和资金支持,北大泰普安然度过了初创企业“死亡期”。
        从起初在电梯间里搞生产,到如今在厦门火炬高新区拥有占地35395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成果转化及生产基地,北大泰普累计成功转化、转移了十余项高新技术成果,其中5项年产值过亿元;在生物化工共性技术领域拥有8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核心技术,年产值潜力超过20亿元。
        北大泰普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有益实践得到社会的认可。日前,厦门火炬高新区决定依托北大泰普及北大工学院建设厦门火炬北大创新创业中心,给予优惠政策,每年依托北大引进15名左右的高端人才、20项左右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熟技术,带动6000万至1亿元的投资,培育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及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经过3~5年的努力,创建若干国家工程中心,每年为厦门贡献100亿元以上的产值,力争以独特的模式成为厦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新旗帜。

        出台以人才资本价值实现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

        1996年,蓝伟光博士回到厦门创办新达科技集团的前身—三达膜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这也是第一个在厦门火炬高新区安家的留学生创业企业。2003年6月18日,蓝伟光创办的新达科技集团暨三达膜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在新加坡上市。
        蓝伟光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高层次海归人士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潜力。2009年4月,厦门火炬高新区出台了《引进境外科技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办法(试行)》,正式启动“515”工程:即在5年内引进15名像蓝伟光这样的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从而加快集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项目,鼓励境外科技领军人才到厦门火炬高新区创新创业。对领军人才创办企业,高新区给予“六个100”的政策支持,即100万元生活补贴、住房和创业场所各100平方米以上3年免租金、100万元以上创业扶持资金、贷款贴息最高100万元、个人所得税补贴最高100万元、100万元以上资金担保。
        多项优惠政策针对的科技领军人才,将是围绕光电显示、电子信息、电力电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件和IC设计等高新区主导产业及重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或掌握核心技术,其高技术先进性能够达到国际领先或填补境内空白,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和产业化前景,并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且在国际上受到业界广泛认可且为某一学科、某一技术领域内的关键专家。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团队自带项目在火炬高新区创业或者进入火炬高新区企业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应符合高新区产业规划,能够推动高新区主导产业、重点领域、重大专项、重大关键技术等实现跨越式发展。     责编/刘 路

厦门火炬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