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科创中国

科创中国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执行此次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中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于6月17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驻留,在轨飞行期间进行了2次航天员出舱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实验。三位航天员中,聂海胜三次顺利完成航天任务,并成为了首位在轨100天的中国航天员。


9月26日,“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刘永坦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

刘永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他一生致力于我国雷达事业发展,带领团队成功建成了我国首部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功能的对海新体制雷达,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海洋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9月27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刘进向医院捐赠1亿元,设立规培专项基金,用于激励住院医师、带教师资,提高住院医师临床能力。这笔资金来自刘进的科技成果转化所得,这也是我国首个由个人捐赠设立的专项规培发展基金。刘进坦言:“1亿元,不是个小数目。如果把这笔钱用于我们普通家庭去度过更为舒适的退休生活,我们认为是一种浪费,而捐赠给住院医生规划培训的事业,更具有社会意义,更能体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因此我与夫人商量,做出这个决定。”


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公布第24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名单,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教授、执行主任胡海岚因在神经科学、尤其是抑郁症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奖。公告称,她的工作促进了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的研发。

据介绍,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至今共遴选出122名获奖者,并在超过115个国家和地区资助和表彰3800余名具有潜力的青年女科学家,有“女性诺贝尔科学奖”之称。消息一出,热搜阅读讨论过千万,网友评论其为:实力与颜值皆爆表的女科学家。


9月3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保荣获联合国世界腐蚀组织(WCO)颁发的首届世界腐蚀成就奖。世界“腐蚀成就奖”2021年首次设立,由世界腐蚀组织发起,与欧洲腐蚀联盟(EFC)及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CSCP)联合举办,旨在授予具有重大影响力,显著提高了政府、科技界、工业界和公众对腐蚀及防腐重要性的认知,并在腐蚀控制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该奖项由世界腐蚀组织、欧洲腐蚀联盟及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的委员等组成的国际评审委员会评议,不接受个人申报。经多轮投票和评议,一致推选侯保荣院士为2021年度世界“腐蚀成就奖”唯一获奖者。

侯保荣是我国海洋环境腐蚀与防护领域学科带头人之一,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计划30余项,出版专著9部,主编论文集10部,发表SCI论文500余篇,授权专利100余项,制定国家和地方标准10余项。


9月22日,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杨振宁以邓稼先曾在信中给他的留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了讲话。

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教育部负责同志当天到清华大学看望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代表习近平赠送花篮,转达习近平对他百岁生日的祝福,祝愿他健康长寿。

杨振宁今年100岁了!虽然一直饱受争议,但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是当世最伟大的物理学家。1957年,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2003年起,杨振宁回国定居并在清华大学任教,在培养和延揽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自2017年发生地震后,九寨沟便进入了一段历时较长的修复期,在2019年时曾短暂开放,后又因自然原因闭园维护,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9月28日,九寨沟宣布全域开放,补了个“全妆”归来。

4年等待的背后,还有多方的努力和坚持。在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员孙庚和其团队,参与守护着九寨沟独有的色彩。总结起来,孙庚及团队主要负责修复的,是九寨沟的“绿”和“蓝”。“绿”,即为震后山体裸露的岩壁增绿,“蓝”,则是让九寨沟蓝色依旧,团队遵循自然为主,人工为辅的原则,修复着九寨沟的“山体绿”和“湖水蓝”。 


我国科学家突破人工合成淀粉技术

二氧化碳能合成淀粉吗?对这个貌似天方夜谭的问题,中国科学家历时6年多科研攻关给出肯定和详细的答案。继上世纪60年代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之后,中国科学家又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重大颠覆性、原创性突破——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

9月23日,中国科学院召开本年度首场新闻发布会,介绍该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该所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淀粉制备方法,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成功生产出淀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取得原创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9月24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天津工业生物所从头设计了11步反应的非自然二氧化碳固定与淀粉合成新途径,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联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利用化学催化剂将高浓度二氧化碳在高密度氢能作用下还原成碳一化合物,然后通过设计构建碳一聚合新酶,依据化学聚糖反应原理将碳一化合物聚合成碳三化合物,最后通过生物途径优化,将碳三化合物又聚合成碳六化合物,再进一步合成直链和支链淀粉。这一人工途径的淀粉合成速率是玉米淀粉合成速率的8.5倍,系统适配跨越了自然途径数亿年的进化,向设计自然、超越自然目标的实现迈进了一大步,为创建新功能的生物系统提供了新的科学基础。


国际首创第五代消化内镜(机器人内镜)研制成功

日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病院院长刘冰熔团队研制出国际首个全新消化内镜系统——机器人内镜系统(第五代消化内镜)样机,将机器人操控系统与消化内镜系统进行了有机结合。此内镜系统在郑州“第五届中国NOTES暨内镜治疗技术国际高峰论坛及中国非公立医疗协会消化专委会2021学术年会”上正式亮相,引起与会同行高度关注。专家认为,这项创新有望改变现有消化内镜模式,使消化内镜系统朝远台、远程和自动化方向迈出革命性一步。

据刘冰熔介绍,自第四代内镜即电子内镜面世以来,消化内镜已从最初单纯诊断,迅速发展到现在可以开展各种内镜下的诊治,包括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内镜下全层切除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以及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等高难项目,使内镜技术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现代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在各个方面改变着人类的生活。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出现,改变了外科手术的模式和历史。手术机器人以更精准、更简便、医生体能消耗更少等一系列优势受到人们的青睐。与此同时,有人开展了机械手在内镜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同时,有专家团队研究应用机器人操控消化内镜,并取得良好结果。


电池废料变身高效催化剂

随着锂离子电池产品的普及,未来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量的废旧电池,必将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压力。记者9月20日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文彬、陈亚楠团队,利用浸渍法结合电化学原位转化,将废旧电池正极材料中的磷酸铁锂,转变成高效的析氧反应电催化剂。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中国科学材料》上。

废旧电池正极材料中含有的铁元素是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并作为多种催化剂的主要成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催化领域。受此启发,团队尝试通过合理设计将废弃电池中的磷酸铁锂材料转化为高活性的纳米催化剂。他们通过引入镍元素,激活了电池废料中的惰性铁元素,从而获得了高活性镍铁基纳米片催化剂。

在催化反应过程中,近球形微米磷酸铁锂颗粒会自发转化为超薄纳米片,这一结构变化产生了大量开放空间,从而大大加快了催化反应过程。另一方面,镍和铁之间的协同作用还降低了电催化反应所需要的能量,进而提高了其催化活性。胡文彬介绍:“用此方法获得的镍铁基纳米片催化剂,克服了废弃电池中磷酸铁锂材料颗粒尺寸大、比表面积小、活性差等问题,在催化性能测试中表现出了与其它贵金属催化剂相媲美的优异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新技术升级“人造皮肤”,促伤口更快愈合

在腹部等大创面的手术中,如何有效避免组织粘连,促进创面愈合,防止切口疝形成?日前,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陈苏课题组研发出一种基于双溶剂相转移原理的微流控纺丝新技术,构筑的高强度螺旋纤维编织成的人造皮肤,实验室显示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近日,该研究成果被《德国应用化学》杂志刊发。

研发团队首次提出了一种具有广谱性制备高强度螺旋纤维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聚己内酯、聚乙烯醇缩丁醛等多种聚合物的制备,打破了传统方法原材料的局限性。研究发现,通过设计微流控芯片内相出口内径及芯片倾斜角度,可实现螺旋纤维半径、螺距及幅度的精确调控。论文通讯作者陈苏表示,经过物理化学相转化过程,能够有效地制造可拉伸、柔韧和生物相容性的螺旋微纤维,双向拉伸强度均超过14MPa,约为同类型静电纺丝纤维的6倍。


科研人员建立鸡肌肉木质化活体检新方法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鸡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研究发现,血清肌酸激酶可作为白羽肉鸡胸肌木质化活体检测标志物,并建立了依据活体血清指标评估木质肉鸡的回归公式,研发出了白羽肉鸡品系选育新方法,为快速准确检测胸肌木质化肉鸡和开展鸡肉品质遗传选育开辟了新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理学前沿》。

研究人员以我国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新品系为素材,通过对多日龄、多批次肉鸡表型和血清指标的系统测定分析,发现胸肉压缩力可作为评估木质化程度的量化指标,而血清肌酸激酶活力与胸肉压缩力呈较强的正相关。研究人员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依据活体血清指标测定评估木质肉鸡的回归公式(CK=0.9960*压缩力+1.884),并研发出白羽肉鸡品系选育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新方法大幅减少了屠宰工作量,显著提高了鸡肉品质选择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