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人物

于帅:中国农机挑战与机遇并存

农机工业高质量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农机工业和农机化体系,走出了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为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农机行业还面临着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部分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农机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农业机械杂志社社长、知谷APP创始人于帅,就当下中国农机行业发展态势展开探讨。


稳中有进的发展趋势


农业是我国立国的根本,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道路。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的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战略目标,到2035年我国将实现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

在于帅看来,中国农机市场已进入一个较为平稳的发展轨道,虽然近两年因疫情等种种原因略有波动,但整体来看,还是呈现出了稳中有序、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2020年,我国农机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533.39亿元,累计实现利润123.54亿元,较往年有所提升;2021年我国农机行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将达2643.62亿元。

此外,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80%,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5%以上,水稻、玉米耕种收则分别超85%、90%,较上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我国生产机械化水平在持续提升的同时,扶持政策力度不断加大。2020年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231万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270万台(套)农机具,补贴购置农用植保无人飞机1.3万架,支持安装年农业用北斗终端2.3万台(套),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与此同时,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国农机服务组织近19.5万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达7.5万个以上。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农机大国。


立体化的中国农机市场


“中国农机市场是立体的。”于帅说道。我国土地所涵盖的域度非常广,种植的作物种类和农艺模式存在多样性,农业从业者的经营水平也参差不齐,导致对农业装备的理解和需求也千差万别,再加上农业生产本身对装备要求的特殊性,因此不管是世界农机巨头还是中小型农机企业,都能在市场中找到一席之地。

于帅在访谈中提到,之前农机行业里曾有这样一个观点,认为未来东北地区可以参照北美现代化大农业模式进行发展,华北地区可以参照德国,云贵川丘陵地带和意大利地形相似,可以借鉴他们农业模式,南方多水田可以学习日韩。“我们的市场是立体的,可以兼容各种发展模式,让他们彼此共生,但照抄照搬别国模式不符合我们的国情。”于帅补充道,“我国95%的农机产品都是本土生产的,这足以说明我们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机发展道路。”

“未来中国农业装备的种类会越来越多,理论上来说大于500万亩的农作物都要生产相对应的农机产品。”于帅认为目前除了小麦、玉米、水稻等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在国内市场上较为畅销的蓝莓、猕猴桃等也都应有相应的装备。除此之外,随着诸如深海牧场的发展,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农业装备的种类会随着需求的增加进一步扩展。


创新引领高质高效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

于帅谈道,中国的农机市场正在从可靠性需求向技术升级过渡,机械化信息化加快融合发展,辅助驾驶拖拉机、无人插秧机、植保无人飞机等智能农机装备已经在推广应用,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科技力量。

过去山地丘陵是农机器具的短板地带,地形条件决定了大型农机只能望而却步,小型微耕机的创造解决了山地田块分散落差大、适宜机具少的“两难”问题,同时“宜机化”改造,也为高技术含量的中型农机产品,提供了施展空间;无人驾驶智能插秧机省力、省时、节肥、实用,通过北斗导航系统,结合智能软件路径规划实现全程作业自动化,有效解决了劳动强度及作业质量问题。这些新农机的创造与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在谈到如何推进农机市场高质高效发展时,于帅认为一定要加强农机化关键核心领域的研发制造,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技术攻关。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支持引导作用。“虽然一些领域我们还存在依靠补贴、不正当竞争等多种问题,但我们一直在创新探索新出路。人工智能的普及尤其物联网的发展,包括对传感器的研究,都大大提升了农业装备的技术含量,我对中国农机行业的发展抱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