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封面报道 Cover Report

创新成果,为抗疫人员提供防护屏障

徐英

全国政协委员

农工党河北省委副主委

面对疫情,为新冠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提供防护屏障,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减少医护人员的交叉感染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河北省委副主委徐英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全会提交了《关于“稳态置换流医用诊舱”设施的研发和量产的建议》提案。

此项创新成果在疫情期间,由中国工程院五位院士联合攻关,研发,应用于河北省第二人民医院、河北胸科医院、正定国际机场等,经过发热门诊等一线疫情检测,使用期间没有发生医护人员交叉感染,为防控疫情做出了贡献。

徐英认为,医院发烧门诊和重症监护病房(ICU)内的空气流动流向存在医护人员防护“短板”,原因有二:

一是发烧门诊和重症监护病房(ICU)防护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发烧门诊及ICU病房内空气中病毒密度大,防止医患交叉感染的设施亟待提升。目前多数医院使用普通房间改造发烧诊室。虽然加强了个人防护(防护衣、口罩、护目镜等)、洗消(洗手、表面清洁消毒)措施,医护人员仍有较大风险的职业暴露,防护设施建设仍相对薄弱。

二是重症监护病房(ICU)缺少对医护人员的保护。原医院ICU病房空气洁净系统多从保护病患角度设计,缺乏对医护人员的保护,医护人员受感染风险大。ICU病房内多为“乱流”设计,缺少对新冠病毒空气传播进行阻断的空气隔离屏障;空调送风系统多基于混合通风,按“稀释”原理进行设计,送风与室内污染空气“掺混”严重,易导致污染物在室内扩散,医护人员呼吸区空气洁净度差;没有对室内病毒进行消杀,空气中病毒浓度大。

徐英提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稳态置换流医用诊舱” 设施的研发和量产是全民战“疫”的需要。

在新冠肺炎防疫的第一道防线扩大人群检测范围,是中国防控疫情的成功经验。但面对突发大面积人群检测压力,医疗机构没有足够的检测场所,快速提供合格的医疗检测场所,减少医患交叉感染,确保医护人员安全,成为防控疫情的重大需求。“稳态置换流医用诊舱”针对疫情防疫的需求,由中国工程院任阵海、侯立安、刘尚合、贺泓、孙玉五位院士集空气阻隔过滤+消杀多物理场耦合技术设计制造。该设施的实施案例已证实是防医患交感的有效可行措施之一,

徐英表示,稳态置换流医用诊舱打破了传统的空气洁净室“乱流”“稀释”设计理念,克服了原医用空气洁净室仅保护“患者”设计理念的不足,建立了单个房间的流场“负压梯度”,使医护人员处于洁净空气的上风侧,患者处于下风侧,患者携带的病毒在较小的扩散范围、最短的距离即被收集消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