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学术 Academic

关于新时代深化科技创新改革的思考 ——共享创新模式的探讨

为了突破现有以美国为中心的科技话语体系,我们希望在现有的科技创新体系中,中国有准备地顺应新技术科技的浪潮,围绕科研去中心化的理念,通过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共享科技模式,有序地搭建科技互联网平台:论文发表平台、专利数据平台及科研成果认证平台。其建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科技互联网平台是落实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抓手;第二,科技互联网平台是科研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载体;第三,科技互联网平台是传统科研平台的颠覆式创新。在科技互联网平台基础上,快速推进科技成果的发布、运用及认证,并叠加相关的衍生科技产品服务,从而抢抓科研成果归集的互联网阵地,迅速弯道超车、实现中国式科技创新。


一、共享创新模式提出的背景


1.历史脉络下中国科技创新模式

源于自身内在的特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孕育了先进的科技创新基因,产生了灿若繁星的科技成果,在世界科技体系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一些铸造技术、建筑技术、焙烧技术至今为他国所称道。

然而,进入近现代社会,特别英国工业化革命之后,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未能跟上世界变化的发展,逐渐呈现出落后的趋势,也给中华民族也带来很多的苦难。建国后至今,中国科技创新迎头赶上、奋起直追、不断提升,在部分领域逐渐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甚至在某些领域引领世界科技潮流。

为了更好地了解建国后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脉络,本文按照支持体系的阶段划分,将科技创新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76年,以苏联工业化帮扶为主的支撑体系

在前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的工业体系、教育体系、科研体系都得到了质量的提升,但在两国关系破裂后,加上其它原因,科技的进步除了延续性质的发展,未能形成新的突破。

第二阶段:1978年—2000年,以日本市场出口需求的产业支援体系

在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日本对中国的钢铁、电器等工业的支援很大,中国留学生的数量都有提高,但其实中国花费巨大,进口了大量的生产线,仍然缺乏核心的关键技术。

第三阶段:2001年—2014年,以美国为首发达国家的贸易服务体系

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有效拓宽,也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在信息互联网技术、医疗医药、工业管理等等方面通过学习美国获益匪浅,特别是高端留学生的增加及学者的互动交流,对中国的教育与科研的提升效果很大;但针对高端技术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对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封锁。

除了以前的301法案等等限制外,特别是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

a.以前是提供贷款为中国提供相对的先进设备的采购和使用,现在不再提供哪怕稍微先进一些的装备。甚至在特朗普极力要求美国资金回流的情况下,否定了多起中国企业收购美国企业的事件。

b.美国以前十分热心中国学生去美国留学,现在要通过减少绿卡来限制学生留学。今年甚至严查STEM专业的签证来限制中国留学生数量,因为他们也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反过来不能让中国人掌握原始创新的系统方法,这对于中国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上两个简单的现象表明了中国现在的创新已经开始威胁这些科技第一阵线国家了,意味着中国需要更多的自主摸索和原始创新,也需要开始摸索适合自己的创新模式和道路。

第四阶段:2015年至今,去美国中心化的科技自主创新体系探索

目前我国的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这些可能有些人的认识不一致,认为我国现在的科技水平已经很高了,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尤其是这几年比较火的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然而这更多是局限于模仿创新,但随着中国和世界科技水平差距的缩小,此刻依赖于模仿创新是不够的,迫切需要真正的、原始性质的创新。

2.共享创新的内涵及界定

1)定义

共享创新是由特定人发起的对科学技术问题,公开技术背景、技术要求和技术目标等,利用互联网的模式,由非特定人来加以解决的模式,其收益由所有参与人分享。

2)划分

按照解决的问题所处的阶段,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创新的最先一公里”的共享创新

a. 提出了概念性的解决思路,征求合作伙伴给与技术落实的;其模式起源很早,最出名的是众多的数学猜想,由一人(或组织)提出一个或一系列的方法路线,提出结论或结果,征求中间过程,如哥德巴赫猜想;

b. 对一种技术问题的解决提出一种概念性的解决思路,征求补充思路,形成比较完整的创新方案,再利用上一种模式结合,给出完整的解决方案。其模式类似如维基百科,由一人提出初次的底稿,后来的人员逐步给予完善。

(2)“创新的最后一公里”的共享创新

a. 一种是方案不清晰,需要进行构思和细节创新的;

b. 一种技术方案世面已经存在,但需要提供合格产品的。

然而,共享创新是不是一个蹭热度的虚假概念?这个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个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的现象,适合目前中国发展的一种模式,结果可期。下面对其历史、现状、技术支撑及以后的发展逐一地进行分析和展望。


二、共享创新模式的经典案例及研究进展


1.共享创新模式的经典案例

按照上节共享创新的定义,共享创新是一种共享知识模式,特点是个别人进行知识加工,供大众进行学习,同时容许部分人员进行编辑和更正,现正从科普、科技型知识平台逐渐向专业混合化发展。

1)国内经典案例

a.科普型

知识分子:北大饶毅等主办的,在科学伦理方面声名远扬。

果壳网:是一个泛科技主题网站,提供负责任、有智趣、贴近生活的内容,你可以在这里阅读、分享、交流、提问,提供了民科们交流和互动的平台。

科学松鼠会:是一个致力于在大众文化层面传播科学的非营利机构,成立于2008年4月。松鼠会汇聚了当代最优秀的一批华语青年科学传播者,旨在“剥开科学的坚果,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相对于上者,似乎专业更深些。

知乎:知乎是网络问答社区,连接各行各业的用户。用户分享着彼此的知识、经验和见解,为中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准确地讲,知乎更像一个论坛:用户围绕着某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相关的讨论,同时可以关注兴趣一致的人。对于概念性的解释,网络百科几乎涵盖了你所有的疑问;但是对于发散思维的整合,却是知乎的一大特色。

这些平台提供了普通人快速获得知识的途径,也给一般的科技人员发声的机会,加上妙趣横生的互动,使科普活起来。有些平台开始设置有偿回答来获得收益,提问人通过付费来获得知识,对同样问题感兴趣的可以较小的费用旁听,这样获得了更多的收益。这是知识传播的进步,因为这样可以可持续的发展。但是这些都是知识性问答类,基本不是解决一个未知的课题。

这个时期的中小学类教育平台发展很快,这些不属于共享知识的范畴,因为他们是以一些学习技能的培训为主,但认为“慕课”类教程、甚至“幕客”的电影字幕翻译都可以理解为共享知识,他们是传播知识,而不是围绕应试教育的体力活动。

b.科技型

中国知网:中国知网知识发现网络平台——面向海内外读者提供中国学术文献、外文文献、学位论文、报纸、会议、年鉴、工具书等各类资源统一检索、统一导航、在线阅读和下载服务。

航天云网:航天科工积极响应国家“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战略部署,创建了世界首批、中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发布制造业的项目,一般付费寻找合作伙伴解决问题,体现了国家队的水平。

猪八戒网:猪八戒网是中国领先的服务众包平台,由原《重庆晚报》首席记者朱明跃创办于2006年,服务交易品类涵盖创意设计、网站建设、网络营销、文案策划、生活服务等多种行业。猪八戒网有百万服务商正在出售服务,为企业、公共机构和个人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将创意、智慧、技能转化为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发布的项目一般是创意类、软件设计类的,以优质高效著名。

这些平台更多解决一些富有经济含量的项目,征求的对象都是有经验的相对特定的行业内人士人员。

2)国外经典案例

国外已经有针对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类平台,将科普与科技型结合一起,试图帮助人们更快地实现科技创新。

西门子公司的知识管理模式: 西门子在其内部实施了虚拟社区知识管理系统——shareNet。ShareNet是一个全球知识公享网络,原先是为了西门子全球销售和营销社区而建立的,于1998年开始生成。由于营销环境在不断的变化,西门子意识到,必须提供大量具有弹性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能够根据各个客户进行灵活的调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公司决定必须加强对于相关知识、相关信息的认识和交换。于是,西门子开始了社区KMS(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并将其命名为ShareNet。对于“显性知识”,ShareNet系统目标是以项目描述、功能和技术解决方案、客户、竞争者和市场的形式提供架构性的知识客体。对于“隐性知识”,ShareNet系统将提供各种功能,例如新闻组、论坛和聊天室等。采用网上奖励制度,参与者会因为质量高的投稿获得ShareNet“股票”。投稿的数量和质量等资料的公开化使投稿者可以获得人所共知的“专家地位”,这一点日渐成为员工积极利用ShareNet的内在动力。 从使用结果来看,ShareNet是一个很好的工作助手,在使用的前4年,在其一个部门内就带来了1.22亿美元的额外收入。

宝洁公司的创新全球化模式 :5年前,宝洁公司费尽心思要拿出一些消费者喜欢的创意,该公司得出结论:靠企业内部出创意的旧模式已经不管用了。据宝洁估计,全球学术界及工业界约有150万名科学家拥有与宝洁公司相关的专门知识或技术。既然如此,那公司为什么不开发利用他们呢?由此,宝洁认为,研发应改为“联发”(connect and develop):与公司内外的这些科学家联手,群策群力,迸发创意。宝洁公司还在互联网上加入三个科学家网络。http://NineSigma.com将50多万名研究人员联结在一起。宝洁公司可以在上面发帖子,提出技术问题,从世界各地得到各种建议性的解决方案,如果觉得某个方案合适,就和方案的提出者谈判买下方案的条件,NineSigma从中提成。宝洁公司加入的第二个网是InnoCentive.com,该网是美国礼来制药公司(Eli Lilly)的下属公司,联结了7万名科学家,他们也为技术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最后,宝洁公司与礼来公司一起创办YourEncore.com,该网联结的是已经退休的科学家,他们可提供咨询。宝洁公司从每年18亿美元的研发预算中获得的收益也越来越多。宝洁公司董事长雷富礼(AG Lafley)在最近的公司年度报告中透露,三年前,宝洁的研发支出占销售额的4.5%,现在这一比例降到了 3.5%。

美国的“搜寻地外文明(SETI)”工程:“搜寻地外文明”计划于1999年正式启动,它是一个寻找地球以外智慧生命的科学实验,当中聚集了众多太空爱好者和外星人文明狂热分子。SETI@home实质上是科学家设计了一种电脑屏保程序,世界各地的人们将这种程序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而且用户电脑必须进入国际互联网。之后,当电脑闲置,并且进入屏幕保护状态时,计算机就会自动和互联网中其他数以万计的计算机一起来进行运算,并分析这些来自外太空的未知信息。SETI@home计划的原理被科学家称为“网格计算”。

2.国内关于共享创新的研究

目前国内的共享创新大部分还停留在产学研对接的阶段,没有发展到智力碰撞的方式,衍生出具体的商业化应用产品。

浙江大学博士金鑫的文章《面向分布式创新的知识共享机制研究》,主要内容是提出了三个基本的研究问题:(1)企业分布式创新构成要素有哪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如何?(2)企业分布式创新过程中存在怎样的知识共享机制?(3)企业如何开展基于知识积累的分布式创新战略? 在研究逻辑上,通过重点回顾分布式创新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及组织学习和社会网络分析等相关理论,对三家较典型的中国企业的分布式创新项目进行了探索性案例研究,归纳出了分布式创新要素及三种知识共享机制的初步概念模型。以此为基础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对这初始概念模型进行了细化,构建了企业分布式创新要素与知识共享和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假设;通过大样本的问卷调查对所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了统计验证分析;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探讨了我国企业实施分布式创新知识共享的相应管理措施。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李宇佳博士的文章《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增长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主要内容为:识别与分析影响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增长的关键因素,对提升学术虚拟社区知识服务水平和提高社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融知发酵理论剖析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增长过程,提取影响知识增长的因素,并运用DEMATEL方法分析因素的综合影响程度,析出影响知识增长的关键因素。根据影响因素的原因度、中心度排序结果,识别出影响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增长的关键因素为秩序及质量管理机制、信任激励机制、知识观点学术价值、知识主体贡献动机、组织文化氛围,据此提出促进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增长的策略。”

合肥工业大学的代宝博士的文章《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实证研究综述》,主要内容为:虚拟社区为用户的知识共享提供了巨大的便利。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现有研究成果系统分析,发现被用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的主要理论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资本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动机理论和信任理论等;影响虚拟社区用户知识共享的因素主要包括动机、自我效能、结果期望和态度等个人因素以及信任、互惠规范、社会认同等社会性因素。

可见,国内的研究虽然落后于实践发展,但也能给共享类活动提供更多支撑。


三、共享创新模式的实践思路


目前的共享创新已经开展了的部分,科技部级别、省市级别的科研条件平台较多,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的实验器材和实验人员缺少的问题。但更高级的共享创新是思想和思维的共享,是可以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而发展的,为了发挥大众的积极性和智力资源,共同开发新技术的模式,和其它的共享经济一样,需要提供一种信任系统和激励机制。

自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信息如此发达的阶段,目前科研人员还有很多一些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部分原因是因为信息太多了,精准需要的信息无法获得。另外,每个人的科研经历和科研思维都有限,通过人工智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帮助人们科研:以往相似的科研内容的补阙、简单的科研推理、通过互联网模式来组织 共同科研,可以在以下方面改进研发体系:

1.科研论文发表的区块链新模式

1)科研论文发表现状

在科研界论文发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意味着你的科研成果得到了一定的承认,也意味着可以传播、继续改进和更多的成功。作为科学家,无不希望能够将论文发表在更高级别的期刊杂志上,去获得更高的影响力。出版部门也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期刊杂志影响力做得更大。相互影响的“马太效应”使顶级期刊杂志更加集中。顶级出版集团趁机收购,形成了垄断势力,他们再利用版权等获得较高利润。

但是仅仅是出版利益的垄断吗?不,中国科技人员对国外的期刊的追逐,形成了科研成果外溢,国外成了科研高地,全世界的科学家帮助个别国家形成了科研生态链,他们很容易聚合各方面的优势,形成科研方面的割韭菜行为。上面是国外科研出版集团的自己的结论,实际情况更加严重。按照他们的思维,国外的出版集团已经形成了成套的服务体系和影响力,中国人目前没有办法超越。但一定如此吗?

2)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科研论文发表技术路径

目前论文发表的痛点:

a.发表时间长: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时间,科研人员多年的成果已经基本完成,为了些篇幅格式和文字等等非核心的事情,不得不花费宝贵的时间周旋于编辑的形式主义,也影响了其他科技人员的早日获得信息。

b.顶级和高级版的期刊:竞争十分激励,有的拒稿率高达90%。其它的成果,可能因为目前人们对顶级杂志的崇拜无法获得足够的影响力。

c.影响力有限:号称顶级杂志的文章其实影响力也有限,能够看见和获得人员虽然多些,但一篇文献能够获得上千的引用是了不起的数字了。信息零散:一个科研人员要开展某些方面的工作时候,需要读大量的文献,一般可以通过参考文章和综述性文章获得较多的信息,但是还是碎片化的较多,遗漏的很多。

为此,本文提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科研论文发表技术方案。

第一步:我们可以根据读者的人数来建立一个公有区块链、行业区块链、私有区块链,如果有人发表文章就可以向全体人员宣告,论文已经发表,待计入区块链账本后,此消息不可更改,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

第二步:位于同一区块内所有的人员都可以对此文献进行质疑和评论,作者可以进行选择性解答(平台可以开发一个专门区域);对于经过认证的专家的问题(相当于编辑),作者必须给予合理答复;同时对文章不完善的及时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有些甚至可以开展快速的合作以补充或者延展。

第三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各种服务和增值活动。可以将文章的所有版本进行保存并可以比较阅读,清晰地发现科研的历程,衍生一些可视化产品;对于积极参与者,可以通过区块链给与记录和认可,通过奖励科研币获得信誉认可和科研积累;通过类似直播平台的模式,开展文章的宣贯网络会,大大提升人气,提高文章知名度,通过直播交流,也提高了作者的水平;通过提供中英文翻译服务,快速地将中文传播国外,国外的文献也可以快速地提供中文。

为此,政府可主导设立相应的科研论文管理平台,引导市场企业投入风投资金,以此提高管理水平(我国的互联网行业的管理还是很高的),加快产业化速度。基于区块链技术完善科研论文发表机制,能快速地和上下游形成对接:通过平台的数据库和链接,快速地告知文章相关内容的上下游,使成果产生雪崩效应。此处可以加上人工智能方法形成推送,甚至机器人自动科研;也能吸引更多的人员参与,以发挥他们的点滴作用,提高全员整体的素质。

2.专利的产生、改进及专利权利的转移交易

1)现有专利制度的评论

一个真正的专利,来源于创新。创新是一种人类高级思维活动,需要火花的碰撞,需要激烈的沟通,而这对含蓄的中国人都是不太认可的。目前的专利(创新)需要的知识更加广泛,涉及的专业更多, 需要更多的人参与,才能出来较大程度的创新,而相应的体制和工作模式约束了专利的创新发展。

专利是保护发明权,这在科学领域是合适的,因为科学需要大量的原始创新,谁先提出的概念,模式,推理出来,那基本上就奠定了一个领域的基础(如微积分),剩下的基本上相对来说就是修补的程度了。在技术领域,特别是现代社会,一个技术的真正的应用,需要不断的改进、调试,这些后续工作对这个专利的能够投入使用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按照目前的专利模式,原始的专利的获益很大,大家要应用这些成果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影响(不如先用旧技术)。

2)完善专利管理模式

专利制度基本是完善的,是社会的创新的基础,也是世界上各个国家能够交流的语言,我们必须坚持专利的系统。目前一个大的缺陷就是部分专利本身不完善,但别人要绕过它,成本很高,形成了继续创新的障碍,因此我们可以考虑采用互联网模式来形成新时代的专利管理模式。

第一步:建立一个区块链的网站,专利管理单位进行适当的监控(非干涉);

第二步:共同挑选一些有合理成分的僵尸专利,各方确认后可以改进,由政府组织市场主体融入参与,按照约定的协议商定以后的权益分配比例;

第三步:通过互联网模式进行研发,形成基于区块链的专利发布平台(也可申请专利),并利用互联网模式进行成果转化。

3.研发的互联网模式,以及科技成果的认证和产业化方面

鉴于目前很多科研成果现在都躺在书柜里面,鉴定完成后无法产业化,主要在于科研成果认证的利益分配及其衍生的不均衡的问题,为此也可采用互联网共享模式,可涵盖的内容较多,如一些设备共享、实验分包等。

第一步,通过区块链及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科技成果认证平台,成果认证也可以采用更多的技术人员认定模式,并通过区块链等方法对其行为予以记录,以便进行跟踪和分配。

第二步,为了更好地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也要采用互联网模式,考虑到成果的利益分配问题,对于利益的分割在开始时候确定出递进梯级分配机制,以便更多的人员参与。

第三步,围绕科技认证的成果,采用大数据技术对成果进行分类处理,有区分地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的落地应用。


四、结论与展望


总之,中国的科研创新需要突破,不能完全采用跟随战略,否则还是永远成为别人指挥棒下的一粒棋子,其他国家科研通过科研仪器等方法获得超额的底层利润,通过出版物等方法影响世界各地的研发打工者。近期,美国的science杂志发文介绍一个“去中心化药物生产概念”,这说明权威科研杂志也开始逐渐认可这些模式,我国也需敏锐地抓住这个机遇。

我们需要科研创新,制度本身也需要创新,这并非说要完全抛弃原有的体系,而是希望通过不断的磨合和改进,来逐步完善现有的科技创新体制。因此,我们建议由政府牵头制订相关的监管规则,着力夯实科研的科学性,并鼓励以市场为主体的机构参与科技创新的改革,激发科研创新的动力,推动相关科技企业尽快搭建科研成果平台。这有点类似于共享自行车案例,开始时政府尝试公共自行车,没有完全成功,民营企业改进其缺点,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后期政府给予规范和引导,走向了世界。

为了更好地、更快地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我们需要努力前行,借助互联网等新技术来迅速实现科技领域的弯道超车! 

责编/马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