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学术 Academic

垒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积极作用

摘要:垒球运动以其竞技性和娱乐性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分析说明了垒球运动在促进青少年个性的发展,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并由此提出垒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垒球;青少年;心理健康;积极作用

中小学体育教学当前受到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是因为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引发了很多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也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心理素质可以说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高度,良好而强大的心理素质,将会是青少年今后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中小学体育教育势必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在中小学的体育教育中,体育运动是青少年成长所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团队运动更能增加青少年的沟通能力和集体意识。体育的本质是让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促进身体协调性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因此体育运动在青少年的性格形成、人格培养、心理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素以“竞技与智慧的结合”为美誉的垒球运动在国际上开展较为广泛,影响较大,尤其在美国和日本被称为“国球”。它是一项以棒打球为主要特点,集体性、对抗性很强的球类运动。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面对青少年的垒球运动,首要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垒球运动本身所具备的优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不能仅仅强调健康的体魄,更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从实践看来,垒球运动的训练与比赛中,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自然而然的得到了促进,并进一步推动了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垒球运动简介


垒球运动起源于美国,是由棒球运动演变而来。由于棒球运动需要的场地太大,雨雪天气时无法在室外活动,1887年在美国芝加哥,人们首先将棒球场缩小并移至室内进行,时称“室内棒球”。数年后改在室外进行。为了有别于棒球,于1933年正式取名为“垒球”,成立美国垒球协会并举办全美男、女垒球比赛。次年又制定统一的规则,逐渐流行世界各地。1952年成立国际垒球联合会。1965年起每四年举办一次世界性成年男、女和少年男、女垒球锦标赛。成年人比赛分“快投”与“慢投”两种。随着垒球运动的发展,1996年第26届奥运会将女子垒球(快投)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垒球运动的产生是极具戏剧性的。在1887年的一场美式橄榄球比赛中,耶鲁大学击败了老对手哈佛大学。赛后,在芝加哥弗拉加特的划船俱乐部举行的庆祝活动中,一个耶鲁毕业生将一个拳击手套掷向一名哈佛学生,哈佛学生则试图用一根棍子击打这个手套。不久之后,拳击手套变成了圆球,棍子变成了球棒,划船俱乐部发展成了芝加哥室内运动中心。垒球——这项类似棒球的运动由此诞生了。

同美国三大运动之一的棒球相比,垒球所需的场地小、球体大、球速慢(因为垒球运动的规则规定在抛球过程中,手必须要在肩下)。由于以上诸多优点,垒球运动很快风靡美国城市地区。垒球运动传入中国较早,开始时是作为学校体育课内容,直到1924年旧中国第三届全国运动会首次将女子垒球列为表演项目。1933年旧中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将女子垒球正式列入比赛项目。中国于1980年参加国际垒球联合会。至今女子垒球在国内开展较为广泛,运动水平也逐年提高,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佳绩,在1996年第26届奥运会比赛中,中国队因为一个有争议的判罚惜败于美国队获得亚军。

近年来,垒球运动在我国各地区都得到了广泛开展。青少年比赛、成年比赛、专业队比赛、大学生比赛、外商比赛都进行得如火如荼,据不完全统计,活跃在国内的各级别垒球队已经超过了400支,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二、垒球运动能够促进青少年个性发展


青少年在自我发展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形成独立的人格特征,而该阶段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刻。由于他们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承受能力不强,因而在处理学习、社交、友谊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等复杂问题时缺乏综合权衡的能力,容易引起心理矛盾的强烈冲突,影响心理健康的发展。而垒球运动不仅能培养青少年自身的运动技能,还能满足他们人际交往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国外很多关于垒球各守备位置队员性格分析分研究表明,担任捕手的队员更具备指挥和领导的才能,在人际交往中也更能理解和安抚他人的情绪。而担任投手的队员性格则偏向内在,专注于投球本身,往往这一类队员不太可能成为球队的管理人员。因而在进行垒球运动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要求教练员努力发现和发展队员自身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帮助青少年发现真实的自我,培养和发展个性特点。

能否客观地自我认识和评价是区分自我意识强弱的关键,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缺乏丰富的社会知识,他们的自我评价系统还不够成熟。对于他人的评价和态度非常敏感,同时也非常关心自身的才能、性格和品行的发展。因而作为一项多人对抗、团队合作的运动,垒球可以帮助青少年发现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个人魅力的大小,对自己形成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并在日常的训练比赛中获得同伴的认同,找到自己的归属。


三、垒球运动能够培养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品质


垒球是一项竞技性、对抗性很高的运动,随着比赛的进行,个体经历情绪的波动起伏,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忧郁。青少年在进行垒球运动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有来自内心的紧张、害怕和失落,也有来自集体的压力和期待。垒球对基本技术的要求很高,青少年学生必须参加一定量的基础练习才能具备比赛的实战能力。而基本技能的获取极大地考验了学生自身意志力的强弱。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无法承受辛苦的训练而早早选择放弃。尽管垒球是一项集体运动,但面对每一个打者、处理每一个来球时却是对个人能力和心态的挑战。特别是在激烈的比赛情境下,人的情绪往往很难控制。因而经常参加垒球运动能逐渐提高青少年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

特别是在垒球比赛中,由于对手有强有弱,因此如何调节自身,对青少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我们经常在基层青少年比赛中看到,顺风球摧枯拉朽,逆风球一泻千里,青少年的情绪波动比较大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比赛中,有强强对话胜利的欣喜,也有惜败的苦涩,有以弱胜强的开心,也有意外爆冷的郁闷,一场比赛只有一个胜利者,一届比赛更是只有一个冠军,因此在垒球比赛中,青少年的意志品质必然会得到锻炼,逐渐培养出胜不骄败不馁的成熟性格。


四、垒球运动发展青少年人际交往的能力


当前中小学独生子女所占比例相当高,从小缺少同伴容易导致青少年性格孤僻、交往能力较差、以自我为中心等现象。作为一项集体运动,垒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人际交往的需要。在平时的训练比赛中,理解他人,进行合作、对抗等形式,能帮助个体克服孤僻、忘却烦恼,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并且在与队友的相互配合中形成默契,继而获得人生中宝贵的友谊,丰富自身的人际资源。

垒球运动强调合作与竞争,场上九人一心,仿佛守护家园一样坚守本垒,进攻时既体现个人能力,又强调付出精神,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自己(如触击牺牲打等)。同时又在规则之下,竞技双方在对等的条件下进行体能、智慧和心理的较量。由此形成的交往、合作和竞争的意识及行为能迁移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提高青少年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同时,垒球运动本身就是集体项目,迫使学生必须进行和他人的交流,也让学生逐渐认识到,单纯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取得成功的,必须让集体共同进步,才能够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胜利的荣誉感也会进一步促进团队感的形成,为青少年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人际交往基础。


五、垒球运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体育运动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而这些积极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心理状态具有抵抗和调节作用。国外一些研究结果也表明垒球运动对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因为垒球不仅仅具有竞技性,同时也具有游戏和娱乐性。它能激发学生在规则之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赢得胜利,并且获胜的过程中提升自我效能感。

1991年彼得鲁茨罗等人针对体育锻炼对焦虑的控制作用的研究中发现20分钟以上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降低焦虑、紧张和不安的情绪,同时给消除和减轻学习上的心理负担和情绪障碍,给学生带来愉快和喜悦。垒球以其健康的娱乐性和竞争性帮助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有助于消除心理的紧张感,放松身心。

根据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者研究,经过测试可以发现,受过垒球训练的学生,心理因素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垒球运动激发了学生对动作表现的潜在意识,培养了学生自觉、协作、勇敢、坚毅的心理素质。

那么,孩子们在垒球运动中,会学到哪些呢?

首先,垒球运动会让孩子们学会“牺牲”的精神。

垒球是一项团队运动,所以不仅要靠团队里每个队员的个人表现,更要发挥集体力量的作用。由于垒球场地比较小,所以打穿防守的难度相对较高,因此为了队友能够推进到下一个垒位,球队能够离得分更近一步,经常需要队员牺牲自己让队友进垒。通常由教练员审时度势,做出牺牲触击的暗号,这是就要求击球员将球故意轻触到投手、一垒、三垒的方向,让对方杀掉自己,让在一垒或是二垒的队友上到二垒,三垒,这样的牺牲对于整个队伍无疑是意义巨大。即便你被出局,回到比赛的休息席上,队员也会向你致敬:“NICE BUNT!”这个时候,只要微笑就好了。而或是牺牲高飞球,三垒有人的情况下,挥出深远的高飞球,即使让对方接杀掉,却争取到了让三垒跑垒员回本垒得分的时间。这个时候牺牲完全是值得的!

其次,让孩子们懂得了规则的重要。

笔者曾经被人问过,带队训练能让孩子们从垒球中学到什么,笔者回答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的精神,于是被人反问,其它球类项目也可以啊,笔者告诉他们,垒球能让孩子们更加懂得规则的重要。

有人说,垒球运动中融合了个人英雄主义和团队精神,正如同垒球界两大强权美国和日本一样,美式的个人英雄主义,日式的团队至上精神。其实,在笔者看来,垒球运动最核心的部分,并不区分美式或者日式,也不分个人或是集体。垒球最内核的精神在于对规则的界定和尊重。从垒球规则的演变发展来看,最早就是邀请警察进行比赛的执法,规则也订的很简单,随着运动的不断发展,比赛的规则也变得日趋完善。

棒垒球运动的规则其实很多很复杂,不论棒球竞赛规则还是垒球竞赛规则,都是厚厚一个小本子,还有根据规则而衍生的规则解释、裁判方法等等。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对于界内球或者界外球的判定,要分内野球和外野球,球在内野的判罚标准和在外野的判罚标准就截然不同,甚至精确到了以垒包的哪个角为分界的标准。同时,对于内野滚到外野,外野弹回内野、打到垒包、打到裁判员……种种条件和情况都进行了规定,由此可见,现行的垒球竞赛规则如此复杂是自然而然的。

但也正是因为规则比较详细,因此比赛变得更有意思。笔者也看过很多高水平的棒垒球比赛,从美国职业大联盟到垒球的世锦赛,从奥运会的垒球赛到日本的甲子园(高中棒球锦标赛)。相比于足球篮球等团体球类项目,垒球可以说是冲撞最少的比赛。受伤原因最多的情况是自身技术问题导致的受伤,例如扭伤等等,其次是被击出的球打到,再次则是在本垒附近被规则所允许的冲撞。正是垒球运动这种带着严密规则的比赛,既给了运动员严格的规定,也充分保护运动员不会被规则以内的情形伤害,这种确定性与不确定的矛盾,才是垒球运动最让人着迷的地方。正是因为遵守了垒球规则,在场上才会得到裁判的保护,如同在我们的生活中,正是因为遵守了市场规则,资本才能有效流通,也正是因为遵守法律规则,个人权益才得以维护。垒球运动正是遵循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也被人称作是“社会和人生的缩影”。

由此可见,经常参加垒球运动不仅能增强青少年身体健康,强壮体魄,更能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降低消极情绪的影响,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同时,垒球运动也能够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和团队意识,培养青少年的牺牲奉献精神和服从规则的观念,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 

责编/魏晓文


参考文献

[1] 邵丽华. 关于普及青少年棒球运动的可行性研究[J]. 

[2] 王瑞东. 在中小学推广棒垒球运动的前景与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2).

[3] 杜云龙,赵卓然. 慢投垒球运动锻炼价值分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4] 李星,冯飞. 棒球守场员比赛时心理调控方法的初步探讨[J]. 四川体育科学,2012(06).

[5] 王曼,王一丁,侯富涛. 软式垒球进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的SWOT分析[J]. 科技信息,2012(26).

[6] 王一丁,王曼. 软式垒球运动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分析. 科技信息,2012(26).

[7] 高倩倩. 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作用的调查研究. 科技信息,2011(36).

[8] 周信香,关于开展软式垒球运动对初中生身心发展影响的研究 .

[9] 垒球运动的历史,搜狐网,http://sports.sohu.com/2004/06/22/37/news220663752.shtml




作者简介:

黄庆宇,国家高级教练,大连市垒球队主教练。

从2005年任大连市垒球队主教练至今。为辽宁省队、国家青年队、国家队输送了六十多人次并在辽宁省各种比赛中取得连续十多年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