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创新方法

TRIZ在解决电机线圈端部漏电问题中的应用

  一、项目概述
  电机线圈端部(出槽口)处由于电场强度比较集中,极不均匀,在大电压情况下很容易发生起晕现象,对防爆电机的安全运行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在电机线圈端部进行必要的防晕措施,均匀其电场前度很有必要。
  二、初始问题描述
  模具在使用时有时出现使用时间短,造成产品生产成本高。如何提高其使用寿命,降低其成本?目前采用的防晕手段不能有效均匀线圈端部的不均匀电场,起晕电压很低。防晕层采用SiC非线性半导体材料,其性能是:高压情况下,其电阻率很低;低压时,电阻非常高。利用其非线性导电特性,制备成防晕层,能使出槽口电压均匀分布,场强不再集中,可有效的提高线圈端部的起晕电压。
  三、解决方案简述
  1.系统分析
  九屏图:
  定义理想解IFR
  研究对象:

  拟提出方案:
  使用加热固化时不流动的树脂,或增加SiC漆的层数,使渗透不到底部。
  2.运用TRIZ工具
  (1)运用技术矛盾解决方法提出原理解
  A  原问题技术矛盾
  改善:渗透
  恶化: SiC防晕层的机械强度
  B  问题模型
  对应的39个通用工程参数
  改善的参数: 30(作用于物体的有害因素)
  恶化的参数: 27(可靠性)
  C  解决方案模型
  对应查看阿奇舒勒矛盾矩阵表得到参考创新原理为:
  2:抽取;24:借助中介物;27:廉价替代品;40:复合材料。
  D  提出方案
  使用24(借助中介勿扰):在防晕层与附加绝缘层间增加一层薄膜,阻挡渗透。
  使用27:预先作用,SiC漆需要涂刷2~3层,可在层与层之间增加其他增加强度的材料。
  使用40:复合材料,寻找新的复合材料作为附加绝缘,使其早受热时不具有流动性与渗透性。
  (2)运用物理矛盾解决方法提出原理解
  A  为了增加防晕层的机械强度,需要附加绝缘;为了防晕层不被渗透,不要附加绝缘,所以附加绝缘即要又不要。
  B  拟采用分离原理提出方案
  时间分离:先将防晕层加热固化或半固化,然后再整体固化。
  空间分离:增加防晕层层数,使渗透只能进行到防晕层上层。
  条件分离:增加防晕漆中SiC的相对含量,使渗透影响减小。
  整体分离:在防晕层与附加绝缘层间增加一层薄膜,阻挡渗透。
  (3)运用物-场分析解决方法
  A  分析问题,确定相关元素
  防御层、附加绝缘、渗透
  B  绘制物-场模型并确定类型

  图2 原始物场模型

  C  选择物-场模型的常用解法

  引入S3

  图3 改进的物场模型1

  引入场F2

  图4 改进的物场模型2
  D  提出方案
  方案一:在防晕层与附加绝缘层间增加一层薄膜,阻挡渗透。
  方案二:先将防晕层先加热固化或半固化,然后再整体固化。
  3.产生方案
  方案1:先将防晕层先加热固化或半固化,然后再整体固化。
  方案2:增加防晕层层数,使渗透只能进行到防晕层上层
  方案3:增加防晕漆中SiC的相对含量,使渗透影响减小。
  方案4:在防晕层与附加绝缘层间增加一层薄膜,阻挡渗透。
  4.方案评价
  方案1:该方案增加了一道工序,实验中,防晕层的固化需在特定温度下2—3小时,冷却后在涂刷附加绝缘,冷却过程中,自然冷却需3—4小时(辅助冷却更快)。对该方案增加的工艺时长是可接受的。
  方案2:增加防晕层层数,会使最后的防晕结构整体厚度增加,在整机组装时,造成线圈与线圈之间距离过近,影响安全运行。
  方案3:提高些许防晕漆中SiC相对含量,在实际操作的比较容易,且成本较低,可以实行。
  方案4:寻找这样的防渗薄膜需要长时间的实验,且薄膜的厚度、导电特性、装备工艺需大量时间研究。 
                           责编/万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