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院士天地

徐冠华探寻中国经济转型之路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以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视角,对中国经济转型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经济转型面临三方面重大问题:一是传统产业步履维艰;二是高技术产业与新兴产业中的无序发展与“低附加值陷阱”;三是中小企业存活率低,难以做大做强。因此,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

徐冠华院士在“院士论坛”上作报告

转型之困

  谈到传统产业步履维艰的问题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以笔业为例,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他说,根据统计资料,中国各种笔的产量都居世界首位,圆珠笔的产量更占了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可以说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制笔大国。但是从整个产业链、价值链上来看,中国的制笔业是大而不强,甚至很多企业面临着生存危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圆珠笔的“空心化”,二是制笔产业链在其他环节上也有缺失。所谓圆珠笔的“空心化”,指的就是圆珠笔的笔珠、笔芯和墨水主要依靠国外进口,或者依靠设备的进口,所以国内的圆珠笔企业一直是在价值链的最低端从事生产加工活动。中国出口的圆珠笔价格大约是5毛钱到一元钱人民币,但是在美国市场转眼间就能卖到1美元以上。中国在所获得的一元钱人民币当中,进口的笔头、笔芯、技术和设备占了大头,再加上劳动力的成本,剩余的利润一般也就是2分钱到5分钱人民币。这么少的利润,无法进行创新和扩大再生产,无法支付越来越高的人工工资。另外,在制笔产业链的其他环节上,我们的企业也有缺失。比如,在美国市场上,制笔产业链从1元人民币到1个美元的增值,包括了从产品设计、采购、物流、批发经营、零售服务各个环节,而在这些价值链当中,创造更高利润的环节,全都不在中国企业的手里,所以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制笔业不是没有利润,而是我们的企业缺乏占有制笔业价值链高端的能力,制笔业的这种处境,在中国传统产业当中很具有代表性。
  对于高技术产业与新兴产业中的无序发展和“低附加值陷阱”问题,徐冠华院士说,中国有不少地方政府都很热衷于发展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不惜代价实行各种优惠政策,让产业发展的重点向高新技术倾斜。但是从实践上来看,许多地方对此缺乏理性认识,更多的表现为概念的炒作,因此导致了雷同式的布局、低层次的竞争、技术的盲目引进和缺乏有效的核心技术支撑等等,同时也导致了升级版的GDP主义,因为无序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战略性发展机遇的错失,后果非常严重。我们的高技术企业陷入到“低附加值陷阱”当中,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核心技术。此外,中国经济转型难,也体现在中小企业存活率低、难以做强做大上。徐冠华院士坦言: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孕育大企业的摇篮,尽管这些年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但是存活率低,难以做大做强的问题仍然具有代表性。究其原因,融资困难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就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普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可以说上述难题,都是中国经济在转型时期所绕不开的困惑。

难在转变

  徐冠华院士认为,中国经济转型难,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社会化市场化的创新环境不健全;政府的管理思路、管理方式,还没有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同时,徐冠华院士认为,目前社会化市场化创新环境的不健全和激励机制的缺失,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并且创新环境的不健全、公共服务的缺失,也使得企业很难从社会、从市场上获得技术创新所必需的资源。徐冠华院士认为,当前,政府主导实施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工程、产学研结合等等,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政府也需要更多的去关注社会化、市场化的创新环境建设,因为政府主导的项目只能够涉及少数企业及少数研发人员,并且也只能在一个时期内起作用,而社会化、市场化的创新环境将惠及全社会,从而调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众多人员的积极性,依靠市场的力量组织起浩浩荡荡的创新大军,形成中国自主创新蓬勃发展的局面。另外,在政策的导向问题上,徐冠华院士也认为,当前我国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的不足,与政策导向密切相关。比如,现有的GDP导向机制,使得国有企业不愿意冒技术创新的风险,也不愿意在竞争性的领域做创新性的工作。再比如,地方政府在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之间的博弈和权衡,妨碍了中央政府制定的鼓励创新的政策进一步落实。在谈到政府的管理思路、管理方式转变问题时,徐冠华院士表示:众多案例都说明,我们在宏观层面与战略层面上把握不足,过多地依靠微观层面的项目操作,这样就引发了一些严重的后果。比如,包括战略规划、前瞻性研究部署不足,导致产业技术换代和市场前景判断的失误;再比如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和市场机会的前瞻性研究部署不足、研发不利,因此不能够有效地担当起新兴产业的技术支撑等等。徐冠华院士强调,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衔接不利,将导致研发市场、金融贸易整个产业链上布局的脱节,并且过度关注规模总量的扩张,会忽视质的提升和改善,会被GDP牵着鼻子走。可见,中国经济转型之难,难在意识与思维的转变。

重在改革

  “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加快科技和经济结合的步伐;二是要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要呼唤政府职能的转变;三是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自主创新是中国经济转型当务之急;四是大力发展创新服务业,推动中国经济转型。”
  在谈到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问题时,徐冠华院士强调:企业的创新不仅包括研究开发的创新,也包括产品的设计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等一系列环节,所以单纯的技术突破,不能解决市场竞争力的问题,因此,孤立的科技改革和孤立的经济改革,都不能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大力推动科技改革和经济改革的紧密结合。同时,我们要给予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更自由的氛围和更宽松的环境,并摒弃现有的以政府为主导的科技奖励和评价体制。对于一些战略性的产业,政府主导的产学研结合是必要的,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对于千千万万知识产权的持有者来讲,产学研主要靠政府是做不到的,要靠市场,要靠中介机构来建立起这个桥梁和纽带。
  谈到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时,徐冠华院士认为,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但在管理服务方面的政府职能仍然存在很多越位和缺位的现象。政府的缺位,集中体现在市场经济环境建设的落后上,体现在宏观战略和政策的把握不足上,所以政府应当把职能定位在提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上,政府应该在制定和落实公共政策上下大力气,政府应该在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性研究、前瞻性布局和重大研究基础等方面,多做工作,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徐冠华院士认为,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自主创新,是中国经济转型当务之急。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即使在发达的经济体当中,传统产业仍然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事实上传统产业并不绝对等同于低利润、低附加值,传统产业也有高附加值和高利润,关键取决于企业在产业链当中所处的位置。当前,最紧迫的问题是呼吁经济、科技管理部门,高度关注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
  谈到加快发展创新服务业,徐冠华院士认为,加快发展创新服务业,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因为大量的创新服务机构和创新中介机构,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所以我们说,没有现代服务业,就没有现代农业和现代制造业,而脱离了现代服务业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是传统的农业和传统的制造业。中国经济的转型要依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要依赖创新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中国要想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完美结合,也只有在市场化的创新服务业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够真正实现。
  面对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徐冠华院士满怀信心,这信心来源于他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高度认同,更来源于他对中国经济转型困境的深刻理解。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政府、企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实现经济转型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