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推农业实现现代化
如今,互联网在农村逐渐普及,农民开始学会网购,让农产品开始在网上销售,就是互联网为农业创新和“新农人”创业打开了新空间。
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八分之一、第三产业的四分之一左右,导致农业产业的要素不断流失,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今后,农业增产增效,国家粮食安全,不能再靠扩大面积,只能靠科技创新,实现质的飞跃。
两会召开期间,关于农业科技建设的热点提案、建议等引起多方的重视。
全国政协委员刘汉元建议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大数据平台。在近期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多次提到“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的问题。“智慧农业”已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关键词,大数据这个“现代工具”充分发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已变得至关重要,刻不容缓。
“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有利于解决农业生产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刘汉元分析道,在大数据时代,不仅可以通过建立综合的数据平台调控农业生产,还可以记录分析农业种养过程、流通过程中的动态变化,通过分析数据,制定一系列调控和管理措施,使农业高效有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张宪省建议扩大推行免费农科生政策。“打赢脱贫攻坚战,切实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乡村产业振兴是关键,而人才则是实现产业振兴的最核心要素,农业大学培养的学生,应该向这个目标方向靠拢。”
张宪省建议,国家扩大推行免费农科生政策,对乡村振兴急需的种植、养殖等涉农类专业学生实行减免学费政策,实行不定向就业,并纳入提前批招生。农业大学作为培养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主体,必须大力改革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并增加有针对性的实践课程。要扛起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重任,学生必须熟悉一二三产业,从育种、栽培、生产到智慧农业、市场开拓,都要有所了解。
全国人大代表沈志强建议加快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对接。目前,我国农业种植户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于一些先进的科学和技术还不了解,小农户直接对接现代农业困难重重。沈志强还说:“小农户进入到现代农业当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土地流转,小农户把土地流转给龙头企业,然后小农户参与合作化,到龙头企业里去打工,通过培训、打工、服务,我认为这是第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