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两会动态 | 两会热点 | 代表声音 | 委员声音 | 两会科技 | 两会访谈 | 两会解读 | 图说两会 | 网友议会 | 科技创新与品牌

古生物学家杨群的心事

时间:2012年03月11日信息来源:不详 点击: 字体:

  说到古生物学,人们想到的似乎就是在放满动植物标本的屋子里,摆弄那些埋藏多年的动植物化石,似乎比考古还要枯燥和单调。但是,古生物学可不是你想象的这样简单,带着对古生物学的好奇,2012年3月4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杨群。
  杨群告诉记者,古生物研究是很有意思的一门学问,它担负着为地质学和生物学服务的双重任务。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中生物发生、发展、分类、分布、进化等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化石。通过研究,可阐明生物的发展历史,确定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了解地壳的发展演变,推断地质史上的水陆分布和气候变迁,以及指导对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和开发利用,等等。杨群像他的前辈——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中科院副院长李四光教授一样,和同事们一道徜徉在这片神秘而又浩瀚的海洋里。
  但是近年来,杨群在科研之余,一直在为一件事苦苦思索着,那是困扰了科技界多年的老话题——如何保证科研投入既出成果又出人才。虽然现在这个老话题还没找到新答案,但杨群有他自己的看法。
  杨群说,近几年国家的科研投入不断增长,但真正意义上有突破的创新成果并不是太多,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因为我们国家的科研队伍出现了浮躁的情绪。科学家应该是以专心研究学问为使命的,为什么被人们所敬仰、为国家所看重的科研队伍里会有浮躁的情绪出现?根源就在于我国现行的科研体系和机制。一方面目前的科研经费属于竞争性经费,要想争取到一定的经费,就要参与竞争,有的人虽然争取到了经费,但他可能花不完,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但还有需要经费的人没有竞争到资金,就会造成科研活动的滞后或科研成果问世的推迟。另一方面,科研成果是经过长期的、积累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但当科研人员的保障性经费太少,他们需要考虑自己的生活水平和收入待遇,精力必然会被分散,科研成果和论文质量也会相应地大打折扣。
  面对上述问题,杨群以科学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议,改变目前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使科研活动变得更有活力。
( 责编/本刊记者齐尚 张瑞山2012-3-11)

上一篇:鲁中祝以科技优势助力“三农”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

 以下单位共贺2012全国两会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