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正文

全国政协常委刘忠范:解决“卡脖子”问题要从创新机制上布局

2024年03月11日    文/本刊记者 郑茂典

“我们不能局限于技术层面的思考,应深入研究人才评价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创新环境土壤、体制机制甚至传统文化等问题。”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在2024全国两会现场接受《科技创新与品牌》记者采访时表示,“卡脖子”问题是挑战,更是机遇。全方位的改革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根本之道,是走向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对此,今年刘忠范向大会提交了《关于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条,有效提升高科技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案》。

刘忠范介绍,以新兴石墨烯产业为例,从统计数据上看,中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我们拥有6.7万家石墨烯相关企业、60个石墨烯产业园区、113个石墨烯研究院、17个产业创新中心和17个产业联盟;中国石墨烯专利申请数量9.19万件,全球占比72.2%,是位居第二的美国专利数量的10.2倍;中国发表石墨烯论文26.1万篇,全球占比74.5%,是美国的5.5倍。这种“大炼钢铁式”的做法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的一个缩影,并非局限于石墨烯行业。

结合多年来刘忠范的工作经验,他提出建议:首先,不能满足于建立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等众多研发平台,应从体制机制设计上布局产业落地环节。这是一切研发成果走进市场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各类研发平台体制机制设计的短板。以国家实验室为例,应探索类似于“一对一孵化”的企业捆绑机制,培育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骨干企业,这是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必须承担的角色。

其次,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不能依赖于“大炼钢铁式”的“群众运动”和“临时抱佛脚式”的短促突击行为。在有限目标的前提下,应稳定支持并确保足够的经费强度。正是因为高达1600亿元的年研发投入,才造就了华为全球领军地位。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专注于石墨烯材料的规模化制备,年研发投入达两亿元,从投入强度上来看,已超过涵盖整个领域的国家实验室,这也是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

最后,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根本之道是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有两种不同的组织模式,一个是拥有自己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的单一利益主体的科创企业模式;另一个是政府主导的、由多个利益主体构成的创新平台模式。企业是“一台机器运转”模式,而创新平台是“多台机器协调运转”模式,操作难度和效率完全不同。弘扬“企业家精神”,充分尊重和信任企业家,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文化,是推动企业发展、繁荣市场经济的不二法宝。

责编: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