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推进文明 创新成就梦想 品牌创造未来

袁敬华代表:帮助别人是我的快乐

时间:2016年03月15日信息来源:本刊原创 字体:

1992年到2016年,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到连续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她的人生充满精彩。

与这个人形影相伴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变迁同样令人钦佩—从2个聋哑孩子到700多个在校生、700多个毕业生,从家庭小教室到拥有170多位教师、38位康复师的特殊教育学校。

这个人就是袁敬华,这个群体现在的名字叫作山东省夏津县特殊教育学校。

“他某些方面比我差,我就要帮他。如果不帮,不是对不起,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没什么别的想法就是这个性格,该帮的就应该帮。”就是抱着如此朴素的想法,袁敬华用瘦弱的肩膀扛过了最初的艰难,扛起了无数残疾儿童的希望。

现在,袁敬华的特教学校,不仅包括学校,还包括康复医院和残疾人托养中心。袁敬华在多年的摸索中,走出了一条医教结合的特教新路。“我们现在是一条龙服务,包括学前康复、职业教育、安排就业。无论哪一类残疾的孩子到了我们这里,都有适合的安排,康复好了可以融入社会;康复不够好的就技能培训,安排就业,让他能有碗饭吃;实在连碗饭都挣不了的,就安排到托养中心托养。”袁敬华介绍。

当选人大代表后,袁敬华更是积极履行人民赋予的权力,多次深入基层调研,为残障群体积极奔走。到今年为止,她已经向全国人大提出建议400多件、议案120多件,全部都是与教育、慈善相关的。

2007年,袁敬华在调研中发现,全国特教开展情况参差不齐,存在很多问题。当年她就提出了制定特殊教育促进法的议案,并连续提了五六年。虽然法律仍未出台,但让她欣慰的是,《残疾人教育保障条例》已经于2015年出台。

同样让她倍觉鼓舞的,是国家在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上的发力,这是她从2008年就开始提的一个建议。“无论哪类残疾,06是最佳康复阶段。如果能在这个时间段,及时进行治疗和干预,康复几率非常高,康复效果也很好。

对于在本次大会上审议的慈善法草案,袁敬华也参与了一审和二审,她看到自己之前提的建议已被采纳,“很高兴,很欣慰”。

( ( 本刊记者/高妍 王磊 图/闫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