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尹双凤:完善科技评价标准化机制 激发创新驱动力

记者:魏晓文、王怡

2025年03月11日

本刊记者 魏晓文/摄

在科技创新成为全球竞争焦点的当下,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科技评价体系,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突破,成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校长尹双凤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科技评价仍存在标准单一、过度依赖量化指标、与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密等问题,需要构建分类分级的科技评价标准化机制,实现从“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向“需求导向、创新驱动、价值衡量”的转变。

对此,尹双凤提出了关于推进建立我国科技评价标准化机制的建议。

首先,建立“需求-研发-市场”闭环评价机制,形成“需求牵引研发、研发驱动创新、创新反哺市场”的良性循环。需求侧评价建立需求动态的识别机制,涵盖国家战略需求、社会需求和产业需求;研发侧评价建立实验室研发到市场适配的验证机制,涵盖技术可行性、可转化性评价两个方面;市场侧评价建立价值效益标准,分为商业化效果标准和社会效益标准。在此基础上,可利用区块链追踪技术转化全流程,AI预测市场需求与研发成功率,建立国际技术交易市场,推动需求-研发-市场要素跨境流动。

其次,实施“长周期+容错”资助机制,旨在为高风险、长周期的原创性研究和颠覆性技术突破提供可持续支持,同时允许失败并从中汲取经验。通过“里程碑”式动态评价、阶段预见性评价、设立长周期专项资助等机制推动建立“长周期+灵活调整”评价资助复合机制,采取原创研究领域资助周期延长至10-15年、颠覆性技术领域设置5-10年的阶段性KPI持续支持等举措支撑。

尹双凤表示,真正的创新往往伴随着失败,科研评价应建立合理的“失败有价值”容错机制。通过设置容错边界与标准、建立“失败智库”、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实现机制协同创新。关于具体举措,他提出对失败但数据翔实的项目,给予适当激励,鼓励共享试错经验;提供1-2年“风险缓冲期”资助主动终止的项目团队转换新方向。

最后,他建议赋予企业评价自主权,用市场化手段替代行政评审、用数字技术提升评价公信力、用长效机制保障可持续性。通过强化政策放权、加强能力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等举措来推动企业成为应用技术类科技评价主体。

(责编/代建安)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