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场“代表通道”:他们用科技改变家乡
记者:魏晓文、庞晓娟
2025年03月11日
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举行,6位全国人大代表接受采访。


赵昭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南阳雅民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昭表示,作为一名在老家养4000多头牛的返乡创业青年,做这个决定并不是一时冲动。这一代年轻人考上大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离开落后的家乡,而是要回来改变家乡的落后。她说:“我最欣慰的是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带动更多乡亲们改变多年来传统低效的生产方式;通过探索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和方法,把腐熟发酵的牛粪作为种植双孢菇、养殖蚯蚓的基料,打通生态循环链条,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在脱贫攻坚战中,通过技术指导、产业帮扶,帮助200多位贫困户成功脱贫。”
赵昭表示,农村需要年轻人,农业需要年轻人,对年轻人来说,农村和农业都是大有可为的天地。从大山深处走向人民大会堂,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是她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最质朴的履职方向。

樊九平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延安甘泉县桥镇村党支部书记樊九平介绍,自己从事调解23年,共化解大小矛盾纠纷两千多起。看到邻里和谐,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樊九平总结,调解矛盾要有“五个心”:信心、公心、耐心、细心和初心。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端,就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

谭新萍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萍乡武功山茅店村党总支书记谭新萍表示,只有把村里的优质农副产品走出大山,卖向全国,村民才能增收。
去年,农产品配送中心落户茅店村,匹配了先进的冷链设施,并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了精准的种植计划,让乡亲们实现了订单式生产。如今,村里的农副产品正通过配送中心源源不断地售往城市的“餐桌”。茅店村还与江西省粮油集团开展合作,推广优质水稻种植,现已推出联名品牌大米,村民们种植水稻的积极性蹭蹭上涨。
去年10月,茅店村有幸成为总台《山水间的家》拍摄地,吸引全国的游客前来打卡。看到家乡的变化,村里许多在外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曾经偏远的撂荒地,如今种满了订单式农产品;曾经闲置的民房改造成一房难求的民宿。茅店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王秀英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彰武农经总站农艺师王秀英表示,一代代彰武人在800里“旱海”的沙窝子探索出了中国三大治沙法之一的灌木综合治沙法,开创了樟子松人工治沙的先河,并为全国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彰武方案”。通过一系列综合治理模式,“三北”防护林带向科尔沁沙地的腹地推进了13公里,有效阻挡了科尔沁沙地南侵的脚步。
王秀英介绍,在“治沙”的同时,当地百姓也没忘记“致富”。依托“光伏治沙”、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等项目,她所在的团队在沙地上种出连续两年亩产超2000斤玉米的“吨粮田”,逐步实现祖祖辈辈期盼的沙地变良田的梦想。

卓娅·巴合提
全国人大代表、新疆阿勒泰地区文博院馆员卓娅·巴合提表示,在我国西北地区,岩画类文物丰富、体量较大。因大多凿刻在山体和岩壁之间,经野外长期的气温变化、风吹剥蚀、生物侵害,逐渐有了病害。她希望通过加大野外文物数字化采集手段,更好呈现文物保存现状。她表示,让文物传下去、活起来,是新时代文物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李东林
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东林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点赞中国高铁,称之为我国自主创新的成功范例、装备制造的亮丽名片。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是一家科研院所改制而来的企业,一直以来,坚持科技产业化的发展道路,85%以上的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
李东林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有以下实践和体会:首先要发挥科技创新的高能量牵引;其次要推动科技成果的高效率转化,重点有两个“变”,一是“聚变”,二是“裂变”;最后要加强科技人才的高质量供给,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责编/代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