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沈昌健: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做好设施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记者:魏晓文、冯昭

2025年03月08日

设施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转变的有效途径,更是关系到中国人饭碗端中国粮的大问题。现在,农村从原来分散弱小的生产主体向种粮大户转变,种粮大户成为农村种粮的中坚力量,他们需要自建仓库来存放生产的粮食和农业生产资料,确保生产粮食安全。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临澧县四新岗镇白云村油菜种植户沈昌健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发现,当前,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仓库用地审批难、基层建设仓库没有质量标准、不切实际的规定多等问题。

由于设施农业建设用地是临时用地,选址程序苛刻,申请用地手续繁琐复杂,审查、涉及的部门多;由于设施农业配套建设是临时建筑,有关部门规定不允许建永久性建筑、室内装修,只能搭建简陋的临时大棚、钢构棚,难以抗击大风、冰灾等极端天气;有的种田大户需建用于储存稻谷、油菜、玉米等农资仓库,仓库需住人值守,务工人员也需临时居住,这需要仓库既防潮又坚固,必须用砖混结构并适当装修,但这样的仓库反而难以通过验收。

针对上述情况,沈昌健提出三条建议:

首先,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将设施农业配套建设和种粮大户相结合,因地制宜建好配套农业设施。设施农业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重要基础,建好设施农业建设不仅仅提高种粮大户的积极性,还给生产的粮食存放有了基础上的保障。

其次,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提升设施水平。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设施类型给予不同的批复,注重设施的实用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推动生产设施由传统简易向高性能升级,重点发展节地型、节能型、钢骨架、大空间新型棚室,增强设施基地综合生产和应急保障能力。注重配套装备质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实现设施装备智能化,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节能化和绿色化。

最后,统一标准,强化服务意识。设施农业建设标准必须统一,质量必须得到保证,决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短期工程。针对设施农业建设中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条条框框以及部门各自为政的行为,统一进行整改规范,制定切合实际的用地、办证、质量、验收等全国标准。

(责编/代建安)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