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李海生:重视“蓝碳”潜能 修法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记者:王怡
2025年03月06日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前任党委书记、院长李海生长期致力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与工程环境管理的理论方法、政策制度与实践创新,他表示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美丽中国的愿景离我们并不遥远。过去两年,在作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的履职中,李海生紧紧围绕如何把环境环保的需求纳入法律中,增加法律条文的“含绿量”来展开工作,从源头减少污染的产生和对生态的破坏。
海运是连接全球的重要枢纽和桥梁,承载着全球贸易,传递着全球文明。
据李海生介绍,今年全国两会,他的建议聚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以下简称《海商法》)的修订工作。《海商法》是调整、规范海上运输关系和船舶关系的重要涉外法律,自1993年施行以来,为我国持续加强涉外法治建设,促进航运和贸易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航运和贸易的快速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国内商事立法和国际海商立法的完善发展等,都对《海商法》修改提出了客观要求。事实上,《海商法》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日趋明显,已无法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和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现实需要。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应用于航运与贸易,新技术的迭代、新业态的发展都已成为当下《海商法》修订中的时代问题。
李海生谈到对该建议的考量,一个原因是,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在当前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充分发挥海洋这一地球上最大的“碳汇”聚集地的绿色潜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包括加强与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公约的衔接、关注航运过程中的减污降碳等问题,是需要持续关注并思考的。二是对复杂外贸形势的积极应对。当前国际环境中存在发达国家用碳关税筑起“绿色壁垒”来制约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发展的现象。尽管“碳关税”机制有单边色彩,但是我国作为航运大国又是贸易大国,在应对这一问题时需要在立法层面来保障我国船舶的合法权益,对中外船舶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维护法律的公平。
(责编/代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