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刊】大国之基·幸福家园 | 从“烹小鲜”到“织锦绣”:幸福家园的进阶之道

记者:魏晓文 郑茂典

2025年03月06日

2024年6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宁夏考察。这是19日下午,习近平在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 园社区考察时,同社区居民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 燕雁摄

《道德经》有言:“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以烹饪之道喻治国之策,强调火候精准、举措审慎。千年后的今天,中国社区治理正以“织锦绣”的匠心,将这一哲学智慧转化为基层实践。从“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百米”,从行政主导到多元共治,中国式社区治理在党建引领下,以政策创新为针、科技赋能为线、人民需求为图,编织出一幅基层善治的时代锦绣。

破局:当“烹小鲜”遇见城市化浪潮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

时间的齿轮拨回到1998年。这一年,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变更为“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司”,一个管理部门名称的改变,不仅仅是文字的变动,社区建设从这一刻起,纳入了国家行政职能范围,为后续的社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民政部制定《全国社区建设试验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社区建设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工作步骤以及工作内容,为社区建设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有力的支持。

2000年1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推动各地区将社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自此,社区,终于走上社会治理的舞台,成为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担负起主体多元化的社会服务、居民自治和社区协商功能。

随着城市化的迅猛推进,城市版图不断扩张,居民多元化生活需求也在不断攀升。不同年龄、职业、背景的居民,对社区服务的要求千差万别。老年人渴望完善的养老服务设施和医疗保障;年轻人希望有便捷的创业平台和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儿童则需要安全的游乐场所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大厦之基石,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与人民的幸福安康。它意味着运用科学、民主、法治的理念与方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谐有序。这一进程不仅是对传统治理模式的革新,更是适应时代发展、满足人民需求的必然选择。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正式提出了“社会治理”的命题,取代了“社会管理”过去的一贯措辞。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宛如熠熠生辉的灯塔,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占据着无可替代的核心地位。

2017年6月,《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指出“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制,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时隔三个月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时代在悄然前行,当老龄化率攀升至18.7%,社区服务需求也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社区治理者需要构建更加精细、高效的安全管理体系,运用科技手段加强监控和预警,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在服务供给方面,要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整合资源,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此外,还需创新治理模式,充分调动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以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复杂局面 。这些更具挑战的要求印证了“烹小鲜”的治理哲学——社区服务如同食材搭配,需根据居民需求动态调整“菜谱”。

2023年2月,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作为党中央职能部门,中央社会工作部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指导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等。

社区治理的一个新时代悄然开启!

重构:多元主体共织锦绣画卷

2024年6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考察时指出:社区为老百姓服务最直接,做好社区工作首先要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同时要有一支热心服务、持续稳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要总结经验、创新思路,把为居民群众的服务做深做细做到位,努力越做越好。总书记的论断深刻诠释了社区治理的根本要义,在党的领导下,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让社区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

传统的社区治理恰似“烹小鲜”,需精心对待每一个环节,稍有不慎便可能影响全局。但新时代的社区治理,追求的是如“织锦绣”般精致且富有活力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这意味着社区不再是政府单方面管理的对象,而是居民、党组织、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设的家园。创新基层治理,就是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

党建引领是“织锦绣”的主线。

数据显示,全国116万持证社工中,党员占比达43%。在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党建引领下的民主协商文化蔚然成风,百姓生活的各个细微层面悄然发生着变化,社区治理的积极成效正在转化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验证了“党建+”模式的化学反应——当党组织成为治理“主心骨”,社区事务便如同精心调配的佳肴,既保持原汁原味,又焕发创新风味。

社会各方资源是“织锦绣”的经纬。

在上海市闵行区,通过构建多元化协商平台的“多格合一,多擎赋能”模式正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在这一模式下,闵行区的社区治理工作正逐步将居民的“困难事”转化为“暖心事”;在浙江省诸暨市,以“数智治理,共富共享”为核心理念的智慧社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极大提升了治理效率,还让居民享受到了便捷高效的智能生活。这些实践印证着“激发社会活力”的治理智慧——善用社会资源,如同巧用佐料,能让治理之味层次分明。

在多元共治的框架下,政府不再是孤军奋战的主体,从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不再是事无巨细地包揽一切,而是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平台的搭建者和服务的提供者。这种多元化的参与机制,不仅提高了治理效率,还增强了治理的民主性和透明度,使得社区治理更加符合居民的需求和期望。

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我国社会组织登记数量已达到87.9万家,其中社会团体38.0万家,社会服务机构48.9万家。此外,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尤为迅速,全国范围内已有约270 万家社区社会组织,为社会服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力量。同时,社会工作者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全国社会工作者总数已达116.1万人,为推动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这些多元组织和人才在社会功能发挥中的重构,形成覆盖养老、托育、环保等领域的“服务矩阵”,展现出作为“治理配料”的专业价值。

蝶变:幸福家园的“织锦密码”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希望社区能够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更渴望在社区中获得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居民参与成为“织锦绣”的关键针脚。

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描绘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宏伟蓝图。每一位居民都是社区的主人,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是社区发展的源泉。如今,越来越多的社区鼓励居民参与决策,从社区环境改造到文化活动策划,居民的声音得到重视,他们的创意和建议为社区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各种社区议事会、居民论坛等平台,居民们共同商讨社区事务,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好氛围。

党建引领成为“织锦绣”的红色引擎,服务提升成为“织锦绣”的温暖底色,创新实践成为“织锦绣”的多彩针法。

多元化的参与机制,不仅提高了治理效率,还增强了治理的民主性和透明度,使得社区治理更加符合居民的需求和期望。同时,政府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治理项目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每一项治理措施都能真正惠及民众,提升治理效能。

在社区治理的广阔舞台上,社会组织凭借其灵活性与专业性,开始凸显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们积极提供资金支持,通过申请项目基金、社会募捐等途径,为社区建设募集资源。在技术支持方面,一些专业社会组织利用自身专长,为社区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服务模式。同时,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区项目与公益活动,如环保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宣传与实践项目,提升居民环保意识;公益基金会组织关爱孤寡老人、贫困儿童等活动,传递温暖与关怀。

2024年2月,面对城乡社区发展不平衡、居民需求多元化、治理效能待提升等挑战,中国社区发展协会牵头发起“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幸福家园行动”,力求在党建引领下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治理模式、提升服务效能,推动城乡社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让居民享受到更加便捷、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

自行动开始以来,在推动社区治理创新、优化民生服务、促进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行动不仅聚焦于提升社区治理效能,还深刻体现了多元共治的理念,成功动员了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居民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并促进了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进程。这一行动通过强化沟通协作机制、构建长效治理体系、加速项目实际落地等策略,有效提升了社区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和居民生活的品质,为城乡社区的持续繁荣与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在此期间,全国各地涌现出众多高质量发展与创新实践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生动诠释了基层单位如何深入贯彻人民城市的发展理念,探索并实践出一条因地制宜的城市治理现代化道路。这些努力不仅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与居民的幸福感,也为我国城市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些先进经验和成果的展示,不仅对未来城乡社区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与路径,也激发了更多地区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特色的治理之道,共同推动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迈向新高度,为构建更加和谐、宜居、充满活力的城乡社区环境贡献力量。

持续创新与实践,是中国式社区治理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

从传统治理的“烹小鲜”到新时代追求共建共治共享的“织锦绣”,社区治理正经历着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正逐步揭开百姓生活的“幸福密码”。当北京许多社区建立居民议事厅,定期开展议事活动;当上海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社区信息的实时共享和高效处理;当成都整合社区的各类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为社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这些生动实践正在书写新时代的治理答卷:真正的善治,应是让每个人都能在盛世美景的千里锦绣中,找到属于自己最美的颜色;在社区这锅“民生浓汤”中,品出属于自己的幸福滋味!

(责编/代建安)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