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主题记者会:关于科技发展 他们这样说

文/本刊记者 庞晓娟

2025年03月06日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3月6日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就发展改革、财政预算、商务、金融证券等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4个加力助5%左右预期目标实现

郑栅洁透露,今年5%左右的预期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经过综合研判、科学论证、系统平衡,稳慎提出的,在工作层面上,国家发改委为实现这个目标做了扎实和充分的准备。

他透露,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具体安排,在《计划报告》中提出了10个方面的举措,归纳起来,就是4个“加力”。

第一,把促消费和惠民结合,加力提振居民消费。比如,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资金从去年的1500亿元增加到3000亿元。近期,多部门联合制定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很快将公布实施。

第二,把补短板和增后劲结合,加力扩大有效投资。今年国家层面用于投资建设的资金规模就达到5万亿元以上。将支持民营企业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投资布局,还将在铁路、核电、水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重大项目。

第三,把培育新动能与升级传统动能结合,加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近期将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目的就是做优做强做大创新型企业。另一方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分行业出台具体方案,推动落后低效产能退出。

第四,把点上突破与面上提升结合,加力深化改革开放。深入实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深入开展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降低各领域、各环节的不合理成本。出台实施民营经济促进法。


增加安排促进高质量发展激励资金

蓝佛安表示,今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除赤字安排、支出强度、政府债券规模上更加给力外,同时体现在转移支付上更加给力。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10.34万亿元,同口径增长8.4%,重点是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强地方自主财力,有效提高地方财政保障能力。同时,增加安排促进高质量发展激励资金,引导地方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内生动力。还在重点领域保障上更加给力。今年全国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均接近4.5万亿元,分别增长6.1%和5.9%;科学技术支出超1.2万亿元,增长8.3%。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等领域支出保持较高增幅。

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

潘功胜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证监会、科技部等部门,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三类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丰富科技创新债券产品体系。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进一步扩大再贷款规模,从目前的5千亿扩大到8千至1万亿,更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

加快健全专门针对科技企业的支持机制

吴清表示,证监会将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聚焦科技创新活跃、体现新质生产力方向的领域,用好“绿色通道”、未盈利企业上市等制度,稳妥实施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更精准支持优质科技企业发行上市。

去年以来,围绕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出台“科技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以及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实施意见等举措。同时,把提高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作为重要抓手,推动上市公司强化投资者回报,积极实施一年多次分红、春节前分红等。

下一步,一是要进一步增强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包容性。深化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改革,在发行上市、信息披露、板块层次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差异化的安排,促进市场资源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集聚,并支持创新转型、绿色发展。

聚焦“资金、人才、生态”,抓好3个重点

郑栅洁介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聚焦“资金、人才、生态”,抓好3个重点。

一是抓投入,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将组建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地方资金、社会资本近1万亿元,就是要聚焦硬科技、坚持长周期、提高容错率,通过市场化方式投向科技型企业;同时,完善并购重组、份额转让等政策,鼓励发展并购基金等,畅通创业投资退出渠道,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实现技术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市场化重构。

二是抓人才,持续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紧缺科技人才培养,在实践中造就一大批战略科学家、优秀企业家、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三是抓生态,持续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出台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不断完善包容审慎监管,努力营造充满活力、守正创新的生态环境。

加力扩围、惠民升级,服务消费、优化供给

王文涛表示,以旧换新,突出“加力扩围、惠民升级”。在去年政策基础上,扩大了“换新”补贴的品类范围,家电从“8+N”类增加到“12+N”类,增设了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购新补贴”,还升级了服务、提高了效率,让大家“换”得更加便利、更加放心,更好享受政策红利。

服务消费,商旅文体健跨界融合的新业态新场景还需不断创新优化,教育、医疗、健康等领域开放有待深化,“一老一小”服务仍存在供给缺口。下一步,商务部将围绕“对外开放、对内放开”,在保障基本民生服务消费的同时,着力增加优质服务供给,满足服务消费需求。

对外开放方面,将推动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提升对全国服务业开放的引领作用,引进更多优质服务,提升供给质量。优化外国人来华签证政策,提升入境、住宿、支付等便利化水平,培育面向国际的教育、医疗、会展等市场。

对内放开方面,后续还将聚焦相关重点领域和民生关切,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和专项举措,从放宽准入、减少限制、优化监管等方面入手,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同时,我们将实施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组织开展促进服务消费的系列活动,比如“服务消费季”“中华美食荟”“跟着赛事品美食”等,还如前段时间“跟着电影品美食”很受欢迎。鼓励各地结合本地特色和消费细分需求,促进业态融合发展,创新服务消费场景,更好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需求。

(责编/代建安)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