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赵治海: 发挥“张杂谷”优势 推进盐碱地粮饲增产

文/本刊记者 魏晓文 池文淑

2024年03月13日

“‘张杂谷’系列谷子品种具有抗旱、耐盐碱、抗逆性强的特性,在轻中度盐碱地种植,亩产超400公斤,让盐碱地变成米粮川,并且可以解决我国农牧交错带优质饲草短缺问题,实现‘藏粮于畜’。”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首席专家赵治海在今年全国两会带来的提案是《发展张杂谷新质生产力 推进盐碱地粮饲增产》。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首席专家赵治海 

相关调研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可利用的约有5亿亩。多年在农业领域深耕细作,赵治海对盐碱地综合治理有着自己的见解,今年全国两会上,他继续关注盐碱地综合治理。“盐碱地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耕地后备资源,对补充我国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赵治海谈到。

然而,由于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盐碱化程度重、治理成本高,盐碱地治理依旧面临修复资金不充足、治理效果不稳定、全面推广难度大、投资渠道单一等现实问题。

要想唤醒“沉睡”的盐碱地,赵治海建议,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以“大食物观”的系统思维来谋划,农、草、牧、渔、林多措并举,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强化科技支撑,突破盐碱地改良关键技术,选育适应盐碱地种植的优良品种。 

“要做好耐盐碱品种选育,培育适合盐碱地栽培、产业开发度高、引领盐碱地种业发展的突破性品种,为盐碱地产能提升提供优良种源保障。”赵治海说。

被誉为“杂交谷子之父”的赵治海和他的团队利用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张杂谷”系列品种,并先后在新疆和河北黄骅的盐碱地上进行种植实验,在全生育期只浇一次水的前提下,“张杂谷”实现亩产超400公斤。“这说明我们的谷子品种具备一定的抗盐碱基因。”赵治海说,“随着一个个耐盐碱新品种的选育成功,会有越来越多的盐碱地上飘出谷米香。”

一次次的实践证明,“张杂谷”系列品种具有抗旱、耐盐碱、抗逆性强的特性,是我国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农业科技成果,是当代农业科技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助推百万农户实现脱贫致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进我国北方地区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为此,赵治海建议,将耐盐碱谷子新品种“张杂谷21号”“张青谷”系列饲用谷子列入盐碱地综合利用主推品种,在非耕地上实现粮饲大幅度增产,同时解决我国农牧交错带优质饲草短缺问题,实现“藏粮于畜”;亦可将“生物可降解地膜+谷子秸秆生产草本菌菇+废菌渣有机肥还田技术”列入盐碱地主推技术,拓展盐碱地综合高效循环利用新模式;还可在盐碱地综合利用上引入金融保险机制,推进盐碱地特色高效产业可持续发展。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责编:贾婧媛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