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施卫东: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智慧化服务体系建设
文/本刊记者 郑茂典 冯昭
2024年03月13日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发展全局、百姓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在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的大环境下,社区居家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然而,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南通大学教授施卫东走访调研发现,社区居家养老智慧化服务体系普遍存在三个问题。
首先,普惠性与特惠性结合不强。在普惠性方面,虽然大部分省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已实现县域范围全覆盖,但区域差异明显,且更注重高端市场的特惠服务,忽视了广大中低收入老年群体的基本需求。在特惠性方面,部分社区的智慧养老服务内容、对象和标准不明确,导致资源分配不均,部分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无法得到有效服务;此外,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智慧化过程中,各部门、各机构之间缺乏有效协作,导致服务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其次,技术性与实用性融合不够。由于缺乏对老年人具体情况和真实需求进行精细化设计、供给、评估,一些智慧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忽视了老年人群体需求的多元性和生活环境的复杂性,过于强调服务技术的先进性,产品适老性与实用性结合不充分、老年信息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能不高,不仅导致老年人难以享受到智慧养老服务带来的便利,而且造成了资源浪费。
再者,便利性与人本性体现不足。在一些社区,老年人需要经过复杂的流程才能享受到智慧养老服务,但许多老年人受教育程度和习惯影响,对智能设备的使用存在一定困难,容易出现智慧养老服务的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推送不符合老年人需求等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施卫东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智慧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具体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
首先,鼓励智慧化养老产业发展,扩大老龄群体覆盖面。“政府要积极探索救助型政策向福利型政策转变,通过与市场主体及第三方组织的合作,确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智慧化覆盖到所有老年群体并落到实处;在政策上给予高新技术养老产业更多扶持,积极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失能、半失能、独居、高龄等各类特殊老年群体养老服务中的应用。”施卫东说,“还要在扩大老龄群体养老服务覆盖范围、拓宽服务普惠面的同时,对养老自费服务、个性服务规范发展进行监管。”
其次,技术与场景协同,打造智慧养老服务生态系统。通过政企合作、政社合作,搭建区域级智慧养老服务需求采集、供需对接、服务质量评估平台;鼓励适老产品研发生产,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养老服务场景,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开发上接云端、下接地气的智慧养老产品;利用大数据分析老年人需求特征,开发人工智能匹配算法,实现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对接,形成信息服务与实体服务“线上+线下”闭环的服务提供方式和科学完善的服务评估模式。
最后,主体与客体协同,提升智慧养老服务认可度。“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智慧化需要政府、市场、家庭、老人自身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提升老年人对智慧养老服务的认同,不仅要降低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的门槛,还应调动社会组织、家庭成员等对老年人开展‘信息技术扫盲’,强化信息安全意识。”施卫东说,“此外,建议在智慧养老服务中强化陪伴和关怀的考核,为老年人建立社交联系和互动平台。鼓励老年人结合自身需求,选择与购买个性化智慧养老服务,推动‘潜在服务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
责编:贾婧媛